四川內江2022年中考語文真題 A卷(100分) 一、基礎知識及運用(每小題3分,共15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和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 粗獷(guǎng) 攛掇(zhuì) 契而不舍(qì) 味同嚼蠟(jiáo) B 蒞臨(wèi) 鮮妍(yán) 海市蜃樓(shèn) 五彩斑瀾(lán) C. 希翼(jì) 熾熱(zhì) 殫精竭慮(dān) 前仆后繼(pū) D. 詰難(jié) 盤桓(huán) 屏息斂聲(bǐng) 接踵而至(zhǒng)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環宇問天,探月逐夢,觀看“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勝利返航的直播,師生們的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B. 看著五歲的孩子一本正經地模仿“中國飛人”蘇炳添的起跑動作,爸爸媽媽都忍俊不禁地笑了起來。 C. 老王退休以后,幫兒女做做家務,接送孫子孫女上學放學,安享天倫之樂,身體也好了許多。 D. 年輕人踏入社會,一方面應該志存高遠,切忌無所追求;另一方面又要腳踏實地,切忌好高騖遠。 3、下列句子沒有語病一項是( ) A. 2021年,某地區生產總值一年跨越兩個百億臺階,達1605.53億元,增長率超過8.5%以上,增速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B. “五一”期間的團結村,正是枇杷成熟的好時節,千畝枇杷掛滿枝頭,許多人趁著假期去打卡游玩,體驗采摘樂趣,品嘗甜蜜味道。 C. 一件件美術作品,凝聚著當代青年的抱負與理想,展現出篤行不怠的奮斗精神,成為各行各業青年人執著追夢的生動寫照。 D. 廣大市民在疫情期間,是不是遵從有關方面的要求掃碼出行、檢查核酸,也是我國戰勝新冠疫情的重要保證。 4、下列語句排序正確的一項是( ) ①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阻礙了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那么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從何得來? ②科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知識體系,是人類對自然、社會和自身的本質和規律性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 ③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文化和科技教育融合的影子。 ④科學還是一種文化,科學文化理所當然屬于先進文化。 ⑤儒學的開門祖師孔子,他對學生進行禮、樂、書、數、御、射“六藝”教育。其中數即數學,樂和聲學有關,御和力學有關,射和機械有關。 A. ①②④⑤③ B. ②①④⑤③ C. ①④②③⑤ D. ②④①③⑤ 5、下列句子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均是假設復句,其中“笑幾聲”是補充短語。 B. 在詞典中,“敝”含義之一是“謙辭,用于稱與自己有關的事物”。據此可推,“敝處”的詞義是“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 C. 《變色龍》的作者是俄國作家契訶夫,《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兩人都是世界短篇小說巨匠。 D. “表”是古代大臣向帝王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言辭往往恭敬、懇切。情理交融的《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呈給后主劉禪的一篇表文。 二、文言文閱讀及詩文積累(21分) (一)閱讀《桃花源記》,完成下面小題。(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13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6、下面句子中,對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欲窮其林(盡) B. 阡陌交通(交錯相通) C. 便要還家(同“邀”,邀請) D. 處處志之(記號) 7、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B.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C.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其真無馬邪 D. 聞之,欣然規往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8、下面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語言精練、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語句逐漸固定為成語,活躍在現代漢語中,如“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等。 B.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的“黃發”“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黃發”代指青年,“垂髫”代指孩子。 C. 文章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實感人的寫實力量。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無縫。 D. 文章講述了一個漁人發現桃花林、探訪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后再次尋訪而不得的故事,借此表達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9、翻譯下面句子。(4分)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二)古詩文積累(8分) 10、用課文原句填空。 (1)_________,不舍晝夜。(《<論語>十二章》) (2)問君何能爾?________。(陶淵明《飲酒(其五)》) (3)________,寂寞沙洲冷。(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4)濁酒一杯家萬里,_________。(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5)《醉翁亭記》中描寫山間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飛花令”是一種傳統文字游戲:若甲說的詩句第一字帶有“風”(如“風掣紅旗凍不翻”),乙說的詩句第二字就要帶“風”(如“長風破浪會有時”),依此類推。請照此要求在空格處填上教材中學過的七言詩句:①月落烏啼霜滿天→②明月何時照我還→③今夜月明人盡望→④峨眉山月半輪秋→⑤_____________→⑥霜葉紅于二月花→⑦_____________。 三、現代文閱讀(14分) 閱讀《無言之美》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①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因為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意是瞬息萬變,是縹緲無蹤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像用斷續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 ②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在文學作品中,言語之先的意象,和情緒意旨所附麗的語言,都要盡美盡善,才能引起美感。 ③盡美盡善的條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違背美術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這句話講得通俗一點兒,就是說美術作品不能說謊。不說謊包含有兩種意義:一、我們所說的話,就恰是我們所想說的話;二、我們所想說的話,我們都吐肚子說出來了,毫無余蘊。 ④意既不可以完全達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個條件在文學上不是做不到嗎?或者我們問得再直截一點,假使語言文字能夠完全傳達情意,假使筆之于書的和存之于心的銖兩悉稱,絲毫不爽,這是不是文學上所應希求的一件事? ⑤這個問題是了解文學及其他美術所必須回答的?,F在我們姑且答道: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完全傳達情緒意旨,假使能夠,也并非文學所應希求的。一切美術作品也都是這樣,盡量表現,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⑥先從事實下手研究。譬如有一個荒村或任何物體,攝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術家把它畫一幅圖。這種相片和圖畫可以從兩個觀點去比較:第一,相片或圖畫,哪一個較“和自然逼真”?不消說得,在同一視域內的東西,相片都可以包羅盡致,并且體積、比例和實物都兩兩相稱,不會有絲毫錯誤。圖畫就不然。美術家對一種境遇,未表現之先,先加一番選擇。選擇定的材料還須經過一番理想化,把美術家的人格參加進去,然后表現出來。所表現的只是實物一部分,就連這一部分也不必和實物完全一致。所以圖畫決不能如相片一樣“和自然逼真”。第二,我們再問,相片和圖畫所引起的美感哪一個濃厚,所發生的印象哪一個深刻,這也不消說,稍有美術口胃的人都覺得圖畫比相片美得多。 …… ⑦拿美術來表現思想和情感,與其盡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說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領會。因為在欣賞者的頭腦里所產生的印象和美感,含蓄比盡量流露的還要更加深刻。換句話說,說出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11、解釋文中第④段劃線句“假使筆之于書的和存之于心的銖兩悉稱,絲毫不爽”中的“不爽”。(2分) 12、選文第⑥段除了運用舉例論證,還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其作用什么?(4分) 13、請結合第⑦段的內容,說說第⑤段劃線句中文學語言所應希求的是什么?為什么有這樣的希求?(4分) 14、下面是著名漫畫家丁聰的照片和自畫像。請根據選文的相關內容,對照片和自畫像加以賞析。(4分) 圖片 四、作文(50分) 15、作文 “你覺得你和我們一樣,我們覺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尋常。從無聲里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這是“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給湖南郴州失聰女孩江夢南的頒獎詞。她因一場意外半歲時失聰,不能像常人一樣交流。但是,她不服輸,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種種困難,跨過了人生中一道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山峰,依靠讀唇語完成了學業,最終考上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她的逆襲故事,感動了很多人。 同學,請你從生活中采擷真實、動人的素材,以“絕不服輸”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除詩歌外,文體不限。(2)卷面整潔,書寫規范(3)不得出現透露自身信息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 B卷(60分) 一、閱讀理解(48分) (一)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8分) 咸陽城東樓(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16、 “_______________”一句常用來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氣氛,是千古傳詠的名句。“_______________”二字指秦漢故都咸陽。(4分) 17、結合詩歌內容,說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4分)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10分) 劉羽沖偶得古兵書,伏讀經年,自謂可將十萬。會有土寇,自練鄉兵與之角①,全隊潰覆,幾為所擒。又得古水利書,伏讀經年,自謂可使千里成沃壤。繪圖列說干②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試于一村。溝洫③甫成,水大至,順渠灌入,人幾為魚。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獨步庭階,搖首自語曰:“古人豈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歟?何文勤公嘗教昀曰:“滿腹皆書能害事,腹中竟無一卷書亦能害事。國弈不費④舊譜而不執舊譜,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 (選自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有刪改) 【注釋】①角:較量。②干:這里是游說的意思。③洫:田間水道。④費:通“廢”,廢棄。 18、解釋下面加點詞語。(4分) (1)自謂可將十萬( ) (2)會有土寇( ) (3)幾為所擒( ) (4)使試于一村( ) 19、翻譯下面句子。(3分)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歟? 20、選文講了什么道理?結合實際談談你的感悟。(3分) (三)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12分) 生物處理技術出手,垃圾成資源 李禾 固體廢物被轉化成生物能或有機肥 ①我國每年產生的畜禽養殖廢棄物近40億噸、主要農作物秸稈約10億噸、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約33億噸、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約2億噸。固體廢物產生量巨大,已成為環境的重要污染源。生物處理技術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固體廢物的處理技術,主要是處理廢物中的有機成分。生物處理技術不僅能實現有機固體廢物的減量化,還能變廢為寶,將其轉化為有機肥料以及生物質天然氣等能源產品。 ②生物處理技術主要包括好氧堆肥技術、厭氧發酵技術和生物轉化等。 ③好氧堆肥技術是指有氧的條件下,細菌、真菌、放線菌、纖維素分解菌、木質素分解菌等好氧微生物分泌在細胞內合成在細胞外起作用的酶——胞外酶,將固體廢物中的有機成分分解為可溶性的有機質。這些有機質再滲入微生物細胞中,參與新陳代謝,從而實現固體廢物向腐殖質轉化,最終達到腐熟穩定,成為有機肥料或有機土壤等。而好氧堆肥反應會產生熱量和二氧化碳。 ④厭氧發酵技術在無氧的條件下,利用厭氧或者兼性厭氧微生物降解有機固體廢物,并獲得甲烷和二氧化碳。該技術不僅能夠實現垃圾無害化和減量化,還可以獲得生物能甲烷和氫氣,實現固體廢物的資源化利用。 ⑤不過,在將有機物轉化為沼氣(即甲烷和二氧化碳)時,還會產生沼渣、沼液。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渣、沼液富含未降解的有機物和礦物質,根據我國相關法規,還需要進行另一階段的處理后進行回收。這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厭氧發酵工藝目前是處理廚余垃圾的主要工藝,近年來,在垃圾分類收集政策實施后,該技術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已獲得逐步發展和應用。 ⑥生物轉化是利用昆蟲等有機廢物轉化為蛋白質和肥料的生物過程。整個過程產生的高質量蛋白質,可作為動物飼料,滿足動物生長的營養需求。 生物處理固廢技術取得良好效果 ⑦近年來,我國在生物處理固體廢物方面有大量的技術創新和成功案例。 ⑧江蘇連云港市推出的餐廚垃圾處理項目,利用有機廢物或厭氧發酵后的副產物沼渣養殖蠅蛆等昆蟲,從而獲得蛋白和肥料。即通過自動化上料設備,將裝有蠅蛆卵的養殖盒送入育雛單元房進行養殖。經3-4天的養殖孵化后,分盒加料后送到快速生長單元房養殖,養殖約4天后再通過篩分設備將成蟲和蟲糞分離。分離后的成蟲是各類飼料蛋白的理想原料,可供應給禽類養殖場、水產、寵物等行業;蟲糞是有機肥,可用于有機綠色農產品生產中。 生物處理技術存在的諸多挑戰 ⑨生物處理技術仍存在諸多挑戰,比如好氧堆肥法占地面積大,鄰避效應強,在中大型城市難以推廣。厭氧發酵法經濟性差、產氣率低,生物質天然氣的能源轉換效率低,能直接將天然氣并網的項目較少,大部分是轉換為電能,存在較高的能量損失;副產物利用率低,大部分項目產生的沼渣、沼液不能資源化利用,還需投入較高水處理與焚燒處理成本;預處理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國內垃圾分類尚處于起步階段,收運的有機垃圾中會含有大量雜質,對厭氧發酵影響較大。 (選自2022年2月29日《科技日報》,有刪改) 21、文中例舉的江蘇連云港市推出的餐廚垃圾處理項目運用了哪兩種生物處理技術?請概述出該項目中兩種處理技術的轉化對象及其生成物。(4分) 22、第①段劃線句子主要使用了哪種說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23、下面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錯誤的兩項是( )( )(4分) A. 生物處理技術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固體廢物的處理技術,固體廢物中的所有成分都能用生物處理技術進行處理,將垃圾變廢為寶。 B. 生物處理技術仍存在諸多挑戰,預處理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們推行垃圾分類,可以減少有機垃圾中的雜質,對厭氧發酵有益。 C. “這些有機質再滲入微生物細胞中,參與新陳代謝,從而實現固體廢物向腐殖質轉化……”一句中“這些”指代的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分泌出的胞外酶。 D. “在垃圾分類收集正策實施后,該技術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已獲得逐步發展和應用”一句中,如果去掉“逐步”一詞,將與原文意思不符,表達就不準確了。 E. 本文介紹了生物處理技術的三種方式、處理后能達到的效果以及運用生物技術處理固體廢物面臨的挑戰三部分內容,按邏輯順序安排材料,條理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