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念無與為樂者( ?。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br /> 答案:(1)考慮、想到 ?。?)只是 12.下列加點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欣然起行 然則何時而樂耶 B.念無與為樂者 蓮,花之君子者也 C.遂至承天詩尋張懷民 遂與外人間隔 D.相與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答案C(A項中“然”分 別是“……的樣子”“這樣”;B項中“者”分別是“……的人”“判斷句的標志”;D項中“于”分別是“在”“此”;C項中“遂”是“于是,就”,意思相同) 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譯成現代漢語。(3分)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文: 答案: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 14.下列對文意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分) A.文中“起”“至”“尋”“步”等詞,精約簡潔,把作者夜游的過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B.文章雖寫“夜游”,卻緊扣“閑”字著筆,融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于一體,表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C.“閑人”即指具有閑情工雅致的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之情。 D.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寫出了院中積水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答案D(文章寫的是月光的澄澈透明,而非積水的清澈) 15.結合文意,請簡要分析作者夜游的“樂”表現在哪些方面。(3分) 答題示例:作者雖遭貶謫,內心悲涼,但面對如此月色,醉在其中,樂從心生。(景 色之樂,1分)更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閑,孤寂之情傾消,喜從心來。(友人之樂,1分)如此“閑人”尚能樂以忘憂,以豁達樂觀的心胸來欣賞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情趣之樂,1分) (出自2017年曲靖市中考語文試題) 參考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射進來,(不由得生出夜游的興致,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我倆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樹枝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