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仁化中學2016屆高三第一次模擬測試語文試題 第Ⅰ卷 甲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每小題3分)。 西方意象主義者從中國古詩“意象”中,尤其是從唐朝意象詩中汲取了豐富的養分。“在當時的說教和說理詩讓龐德感到無比失望的情形下,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獲得了一本中國詩手稿,了解到中國古詩意象之妙。他整理出一本中詩英譯集《華夏集》(Cathay)”。書中他強調了翻譯中意象保留的重要性。當然,意象派并非完全受中詩的影響,日本俳句及法國印象派也對其有所影響。 中詩“意象”與龐德意象派詩人的“意象”其本質差別無幾,即用意象組合來表達情感。以龐德為主的意象派認為意象是詩歌的要素,他們主張在鮮明的感覺中用具體對象來表達詩意,反對空泛的抒情和議論。“呈現一個意象”和“短小精美的形式”是英美意象派的理論主張和詩歌創作的兩大特點,而這恰恰是中國唐詩藝術的特征,英美意象派從中國古典詩歌,尤其是唐詩中得到啟發,使其理論和創作達到了前無古人的高度。 但中西“意象”還是有些許的差別的。我們知道,中國古詩意象經歷代詩人發展,已經形成公認的心照不宣的傳統。“別來雙燕又西飛,無端不寄相思字”“昨日窺軒雙燕語”,綜觀這些詩句可以看出,“燕子”這一意象起了重要作用,而它們所表達的無非是燕飛人離苦無邊,燕歸春回人笑顏,或者,他人成雙成我獨單,寂寞伶仃獨興嘆。又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以上詩句中“落花”之意象,無非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慨嘆,或花落人離苦相思的愁思。 再看英美意象派的意象傳意,仍以龐德的《在地鐵車站》為例。首先,在這首詩中,一個意象“臉龐”疊加在另一個意象“花瓣”之上。它“暗示了現代都市生活的那種易逝感,那種非人格化”。但這種含蓄的意思需要讀者從其特別的形式上進行跳躍式的想象才能揭示出來。這種意象的“瞬間性,即逝性”,我們沒有看到從今以后,用“花瓣”臉龐成為時尚,盡管中國古代也有崔護的“人面桃花相映紅”之說。龐德也曾說過,意象乃“一瞬間感情與理性的綜合體”,在那一瞬間感覺到得這些人群中面龐如同濕漉漉樹枝上的花瓣,黑與白鮮明對比,不僅突出色彩的鮮艷,也突出都市生活的易逝感。很明顯,這與中國傳統的意象詩中的博大意象,實乃大相徑庭。然而這種創新形式的“意象”也為傳統的“意象”注入了新的活力。 英美意象派領袖通過閱讀、研究、翻譯唐詩,整理出了意象脫節、意象并置、意象疊加等三種組合技巧。以中詩《送張四》為例,“楓林已愁暮,楚水復堪悲。別后冰山月,清猿無斷時。”“楓林”“楚水”“山月”“清猿”均是代表離愁別苦的傳統意象,它們反復出現在同一首贈別詩中而表現同一個喻意——離別。中國唐詩中這種疊加法,實即將含有某種特定思想感情的遞相襲的意象累加復疊,從而提出一個新的意象。英美意象派因缺乏意象藝術的悠久傳統,因而中國唐詩中的此類“意象疊加”藝術是他們所沒有的,這也是中西詩意象疊加法在內涵上的差別??梢姴⒎翘圃娨庀蠼M合的全部精華都可以被英美意象派詩人發現并學習。 1.下列對引用的中西詩歌的評述,不合乎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煙村”“人家”“亭臺”“鮮花”就屬意象疊加,共同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贊美之情。 B.“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疊用幾個帶修飾語的名詞性意象描繪出蒼茫、凄涼、蕭瑟的秋天的景象,均與作者流落天涯、心境凄涼的情思吻合。 C.“春花秋月何時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有陰晴圓缺”等詩歌中月之表示孤獨、哀怨和思鄉思親等心緒就顯示了中國詩歌意象的穩定性。 D.龐德《詩章》第49章中:雨,荒江,旅人/凍云,閃電,豪雨,暮天/小舟中孤燈/蘆葦沉重,低垂/竹林蕭蕭,似在泣訴。意象并置,內涵與中國詩的意象疊加差別不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別來雙燕又西飛,無端不寄相思字”中燕子這一意象,其中飛燕顯然是寓喻了情思的主體——一對相戀的有情人;突出燕子雙飛,即是為了反襯離別相思的孤獨愁苦。 B.“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花落、燕歸雖是眼前景,但它們的內涵廣泛,意境深刻,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 C.作者在文中以龐德的《在地鐵車站》中的幾個意象為例,得出了西方意象與中國傳統的博大意象大相徑庭,遠不如中國詩歌意象美的結論。 D.作者認為英美意象派的詩歌中,如“臉龐”和“花瓣”之類的意象疊加所代表的含蓄的意思,往往具有瞬時性、即時性的特點,不大容易形成某種傳統意味。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一項是( A.西方意象主義者從中國古詩“意象”中,尤其是唐朝意象詩中汲取了豐富的養分。所以說意象派的形成,完全是受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影響。 B.龐德意象派詩人的“意象”本質與中國傳統詩歌中意象的本質差別比較小,都是運用意象組合來表達情感。 C.以龐德為主的意象派也認為意象是詩歌的要素,他們主張在鮮明的感覺中用具體對象來表達詩歌的情意。 D.當龐德對當時流行的布道說教及直接空洞的詩歌感情抒發感到無比失望的情形下,他從中國古典的詩歌寶庫中獲得了豐富的營養。 (一)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4~7題。(命題人:羅桂華) 烏氏廟碑銘(韓愈) 元和五年,天子曰:“盧從史始立議用師于恒,乃陰與寇連,夸謾兇驕,出不遜言,其執以來!”其四月,中貴人承璀即誘而縛之。其下皆甲以出,操兵趨嘩,牙門都將烏公重胤當軍門叱曰:“天子有命,從有賞,敢違者斬!”于是士皆斂兵還營,卒致從史京師。壬辰,詔用烏公為銀青光祿大夫、河陽軍節度使,兼御史大夫,封張掖郡開國公。居三年,河陽稱治,詔贈其父工部尚書,且曰:“其以廟享。”即以其年營廟于京師崇化里。軍佐竊議曰:“先公既位常伯,而先夫人無加命,號名差卑,于配不宜。”語聞,詔贈先夫人劉氏沛國太夫人。八年八月,廟成,三室同宇①,祀自左領府君而下,作主于第②。乙巳,升于廟。 烏氏著于《春秋》,譜于《世本》,列于《姓苑》,在莒者存③,在齊有余、枝鳴,皆為大夫。秦有獲,為大官。其后世之江南者,家鄱陽;處北者,家張掖,或入夷狄為君長。唐初,察為左武衛大將軍,實張掖人。其子曰令望,為左領軍衛大將軍。孫曰蒙,為中郎將;是生贈尚書④,諱承玼,字某。烏氏自莒、齊、秦大夫以來,皆以材力顯;及武德已來,始以武功為名將家。 開元中,尚書管平盧先鋒軍,屬破奚、契丹;從戰捺祿⑤,走可突干⑥。渤海擾海上,至馬都山,吏民逃徙失業,尚書領所部兵塞其道,塹原累石,綿四百里,深高皆三丈,寇不得進,民還其居,歲罷運錢三千萬余。黑水、室韋以騎五千來屬麾下,邊威益張。其后與耿仁智謀說史思明降。思明復叛,尚書與兄承恩謀殺之。事發,族夷,尚書獨走免。李光弼以聞,詔拜“冠軍將軍”,守右威衛將軍,檢校殿中監,封昌化郡王、石嶺軍使。積粟厲兵,出入耕戰。以疾去職。貞元十一年二月丁巳薨于華陰告平里,年若干,即葬于其地。二子:大夫為長,季曰重元,為某官。銘曰: 烏氏在唐,有家于初;……來覲來齋,以饋黍稷。 【注釋】①三室同宇:三個祭室同在一個廟宇中。②作主于第:在家中做好牌位。③存:指烏氏先祖烏存。下文中的“余”、“枝鳴”、“獲”、“察”等都是烏氏先祖的名字。④是生贈尚書:他生養了獲贈尚書的烏承玼。⑤捺祿:山名。⑥可突干:契丹將領的名字。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卒致從史京師 B.號名差卑,于配不宜 C.走可突干 D.積粟厲兵,出入耕戰 5.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體現烏承玼父子忠心報國的一組是( ①中貴人承璀即誘而縛之 ③先夫人無加命,號名差卑 ⑤從戰捺祿,走可突干 A.①②④ 6.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誘捕叛將盧從史的危急時刻,烏重胤擋住軍門,正氣凜然,控制住了局面。朝廷對他嘉賞提拔,并給予他建立家廟、先祖享祭的榮耀。 B.烏氏宗族源遠流長,《春秋》上即有記載,歷代都以才智能力顯揚于世。入唐后成為名將之家,烏重胤因平叛有功而被封為河陽軍節度使。 C.烏氏家廟于元和八年建成,用以祭祀烏重胤的先祖三代人:父親工部尚書、左武衛大將軍烏承玼,祖父中郎將烏蒙,曾祖父左領軍衛大將軍烏令望。 D.這篇碑銘重點突出,著重記敘了烏承玼父子舍生忘死報效國家的感人事跡,而對他們先祖的事跡則略去不述,這樣寫使碑銘的重點得以突出。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其后世之江南者,家鄱陽;處北者,家張掖,或入夷狄為君長。(5分) (2)思明復叛,尚書與兄承恩謀殺之。事發,族夷,尚書獨走免。(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