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lnn11"><strike id="lnn11"></strike></track>

      <noframes id="lnn11"><pre id="lnn11"><ruby id="lnn11"></ruby></pre>

        <track id="lnn11"></track>
        ?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習資料 > 高中語文試題 >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6屆高三第一次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mckmama.com    發布時間:2015-09-04 20:43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6屆高三第一次聯考
        語文試卷
        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第Ⅰ卷 (閱讀題共70分)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我國散文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先秦諸子的著作,成就了我國古代散文創作的第一高峰。兩漢的《史記》、《漢書》中不少篇章也可視為優秀散文作品。到了魏晉南北朝,秦漢的散文失去了鋒芒,漸為駢文所取代。駢文要求駢辭麗句,音韻鏗鏘,曾經起到了豐富“藝術語言”、提高漢字藝術表現力的作用。但駢文發展到后來,專事涂澤,堆砌典故,造成偏重形貌的浮艷文風;成為表達思想感情的桎梏。
        唐代的陳子昂“屬詞皆以經典為本,時代欽慕之,文體一變”之后,蕭穎士、李華都曾為扭轉華靡柔弱文風作過努力。但由于積習已久,終未能奏效。“安史之亂”后,唐王朝面臨著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政治腐敗的嚴酷局面,一些有進取變革精神的文人學士奮起抨擊時事,改革弊政。政治上的革新也引起了文學上的革新。韓愈、柳宗元順應時勢,打出“復古”的旗號,申言恢復秦漢散文傳統,提倡散文,反對駢文。他們反對六朝以來“飾其辭而遺其意”的駢文.提出“文道合一”、“文以明道”、“不平則鳴”等主張以及“惟陳言之務去”、“文從字順各識職”的革新文體的具體規范。他們在散文創作中,棄因襲,崇尚獨創,大力實踐不拘長短、抒寫自由、傳道授意的散文創作。到宋代,歐陽修又極力推崇韓、柳,繼韓柳“文以明道”說之后,更提出了“文道并重、道先文后”的觀點;繼他們“不平則鳴”論之后更提出“窮而后工”的主張,堅持和發揚了我國散文的優秀傳統。歐陽修這些主張對于王安石、三蘇和曾鞏等人有很大的影響。顯然,唐宋八大家的文學思想、審美觀念,從總體上看,是一脈相承并互相輝映的。此為史家所共識。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創作,各具文采。就單獨個人創作而言,其風格是獨創和多樣的統一;就八大家綜合起來作考察,又構成了唐宋散文異彩紛呈的藝術整體。這是繼魏晉南北朝“文學自覺”之后,由散文這一文體自覺中產生的最可寶貴的藝術結構。
        關于八大家的藝術風格、創作個性,早就有“韓如潮、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海”之說。如細探其作品,韓愈寫人狀物抒情,渾浩流轉、氣勢磅礴,是繼司馬遷之后的又一位藝術大師。柳文清拔澄澈,精辟深刻,他的《永州八記》可謂酈道元之后的山水散文的杰作,但就其文字之優美、情景互化之種妙而言,又非酈氏能望其項背的。歐陽修為文“紆余委備,往復百折,而條達通暢,無所間斷;氣盡語極,急言竭論,而容與閑易,無艱難勞苦之態”。曾鞏的散文樸實謹嚴,委曲周詳,平易淡遠,顯得古雅平正,層次井然。王安石散文雄健峭刻,簡潔明凈,風格鋒利,但似略輸文采。蘇洵為文師法孟子、韓愈,長于議論,風格雄奇堅勁,其《六國論》情理相間,既啟人思,又增人感。蘇轍之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詞清句雅,自成一家。蘇軾才華橫溢,融儒、道、釋之長,恣肆瀟灑,其論文雄辯滔滔,氣勢縱橫;其記敘揮散自如,變化無窮,情景互融,實踐了他的“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的文論主張。
        1.下列關于“反對駢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駢文駢辭麗句,音韻鏗鏘,逐漸取代散文成為魏晉南北朝的主要文體。
        B.駢文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專事涂澤,堆砌典故,偏重形貌,文風浮艷。
        C.駢文過于注重外在的形式,內容華靡而柔弱,限制了思想感情的表達。
        D.駢文拋棄秦漢時期散文的優良傳統,變得追求“飾其辭”卻“遺其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陳子昂在創作時,多“以經典為本,時代欽慕之”且“文體一變”;蕭、李二人也曾為扭轉文風作過努力,但終未能奏效。
        B.韓、柳二人崇尚獨創,大力實踐不拘長短、抒寫自由、傳道授意的散文創作;因此提出“文道合一”、“文以明道”等主張。
        C.從歐陽修的文學主張及其巨大的影響力等看來,唐宋八大家的文學思想、審美觀念,從總體上,一脈相承并互相輝映。
        D.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文學創作,既是獨創和多樣的統一,又構成唐宋散文異彩紛呈的藝術整體,達到了散文文學藝術的巔峰。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歐陽修為文“紆余委備,往復百折,而條達通暢,無所間斷;氣盡語板,急言竭論,而容與閑易,無艱難勞苦之態”。
        B.曾鞏的散文樸實謹嚴,委曲周詳,淡遠,典雅,層次井然;王安石的則雄健峭刻,簡潔明凈,風格鋒利,但似略輸文采。
        C.蘇洵為文師法孟子、韓愈,其文長于議論,風格雄奇堅勁;其《六國論》情理相間,既啟人思,又增人感,自成一家。
        D.蘇軾才華橫溢,融儒、道、釋之長,恣肆瀟灑,其論文雄辯滔滔,氣勢縱橫;其記敘也很好地實踐了自己的文論主張。
         
        二、古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高柔字文惠,陳留圉人也。柔從兄于,袁紹甥也,在河北呼柔,柔舉宗從之。太祖平袁氏,以柔為營長??h中素聞其名,奸吏數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臨政,吏嘗有非,猶尚容之。況此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復之。”成還,皆自勵,成為佳吏。
        高干既降,頃之以并州叛。柔自歸太祖,太祖欲國事誅之,以為刺奸令史。處法允當,獄無留滯,辟為丞相倉曹屬。鼓吹宋金等在合肥亡逃。舊法,軍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猶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給官,主者奏盡殺之。柔啟曰:“士卒亡軍誠在可疾然竊聞其中時有悔者愚謂乃宜貸其妻子一可使賊中不信二可使誘其還心正如前科,固已紇其意望,而猥復重之,柔恐自今在軍之士,見一人亡逃,誅將及己,亦且相隨而走,不可復得殺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殺金母、弟,蒙活者甚眾。
        文帝踐阼,以柔為治書侍御史,賜爵關薩侯。民間數有誹謗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輒殺,而賞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輒賞。既使過誤無反善之路,又將開兇狡之群榴誣罔之漸,誠非所以息奸省訟,緝熙治道也。臣愚以為宜除妖謗賞告之法,以隆天父養物之仁。”帝不即從,而相誣告者滋甚。帝乃下詔:“敢以誹謗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絕。
        帝以宿嫌,欲枉法誅治書執法鮑勛,而柔固執不從詔命。帝怒甚,遂召柔詣臺,遣使者承旨至廷尉考競勛,勛死乃遣柔還寺。
        初,公孫淵兄晃,為內侍。先淵未反,數陳其變。及淵謀逆,帝不忍市斬,欲就獄殺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類,誠應梟縣,勿使遺育。而臣竊聞晃先數自歸,陳淵禍萌,雖為兇族,原心可恕。臣以為晃信有言,宜貸其死;茍自無言,便當市斬。今進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閉著囹固,使自引分,四方觀國,或疑此舉也。”帝不聽,競遣使赍金屑飲晃及其妻子,賜以棺、衣,殯斂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節選自《三國志·魏書》,有刪改)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軍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書執法:官職。⑤臺:尚書臺。⑥寺:廷尉官署。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奸吏數人,皆自引去    引:避開,退去
        B.獄無留滯              獄:監獄
        C.辟為丞相倉曹屬        辟:征召
        D.息奸省訟              訟:打官司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士卒亡軍/誠在可疾/然竊聞其中/時有悔者/愚謂乃宜貸其妻子/一可使賊中不信/二可使誘其還心
        B.士卒亡軍/誠在珂疾/然竊聞其中時有悔者/愚謂/乃宜貸其妻子/一可使賊中不信/二可使誘其還心
        C.士卒亡軍/誠在可疾/然竊聞其中時有悔者/愚謂乃宜貸其妻子/一可使賊中不信/二可使誘其還心/
        D.士卒亡軍/誠在可疾/然竊聞其中/時有悔者/愚謂/乃宜貸其妻子/一可使賊中不信/二可使誘其還心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曹操因高柔是高于的從弟,高干在并州叛變,曾想株連殺柔,但看高柔政績不錯以為令史,后征召他做了丞相倉曹屬。
        B.曹氏父子信賴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諫,便即采納,只在殺鮑勛一事上未采納他的意見,鮑勛死后,才讓其回官署。
        C.高柔頭腦靈活,善于保全自己,看袁紹大勢已去,他歸順曹氏并竭盡忠心,使自己不但沒被誅殺,還當了丞相倉曹屬。
        D.公孫晃事前多次告發其弟公孫淵謀逆,因此事發后明帝不忍將公孫晃公開處斬,想在獄中悄悄殺掉他,高柔諫阻沒有奏效。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舊法,軍征士亡,考競其妻子。太祖患猶不息,更重其刑。
        (2)臣以為晃信有言,宜貸其死;茍自無言,便當市斬。


        ------分隔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