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繪畫成熟在什么時代?我們的估計往往是不對的。從近代科學考古發掘出的成果看,畫成熟的時代應該很早。古代的文化,從商周以來,不知經過多少次毀滅性的破壞,使后世無法看到。古代的繪畫十分脆弱。一種是畫在墻上,以為墻是結實的,但隨著墻的毀壞,畫也沒有了。畫在帛上的也不延年。唐宋人沒見過古代的繪畫,只看過武梁祠畫像,根據這些推測判斷漢朝繪畫,以為漢朝繪畫就是這樣的。近代發現了漢朝墓壁里的壁畫,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觀,覺得從前的推測是錯的。近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帛畫,使人看到出喪幡上的帛畫,精致極了,比武梁祠的畫不知高出多少倍。人們看到馬王堆的帛畫,無不驚詫變色,這才知道古代繪畫水平已達到什么地步。我們應該以這(西漢初年)作為起點,往上推溯商周繪畫應該有什么樣的成就??吹搅笋R王堆出土的帛畫以后,有人說,我們的繪畫史應重新寫,已寫出的全錯了。 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畫,多畫在墻壁上,大多數已隨著建筑物的毀壞而無存了。幸虧西北有許多干燥的洞窟壁畫。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畫給我們提供了極豐富的寶貴的材料。敦煌許多畫在綢帛上的畫被外國人掠奪走了。國內流傳下來的只是一部分?,F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殘缺的絹畫,即使是零塊,都是非常精美的。這些東西的保存,對今天探討古代繪畫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F在有沒有流傳下來的古畫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但這些畫事實上都是經過第二手摹下來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畫了留下來的。即使畫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畫上的墨跡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沒有別的辦法,幸虧摹下副本,否則今天一點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畫,多半是室內裝飾品,很大的大張掛在屋里,比畫在墻上進了一步。元朝才多卷冊小品,在桌上擺著,作為案頭玩賞的東西。這如同戲劇底本由舞臺到案頭一樣。原來劇本是舞臺唱的,實用的,后來成為文人創作后擺在案頭欣賞,并不是在舞臺上演的。有許多只能在案頭看,是舞臺上唱不了的。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知道哪是墻壁上的畫,哪是案頭上的畫,這樣才能探索宋元以來的畫派、畫風。 墻壁上的畫,實際上和裝飾畫是一派。文人案頭畫是一派,對這一派也有許多爭論,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筆抹殺。這一種風格的影響有幾百年。宋朝已經開始了,如蘇東坡喜歡隨便畫點竹子,畫樹、畫塊石頭?,F在還有一件真跡,樹畫一個圈兒,底下是石頭。按照畫家的要求,這畫畫得非常外行。米芾畫的《珊瑚筆架圖》,筆道七扭八歪。這是文人游戲的筆墨。到了元朝才逐漸出現精美的文人畫,影響一直到現在。 (摘編自啟功《金石書畫漫談》) 1. 下列關于“古代繪畫”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近代考古發掘成果說明,我們所估計的繪畫成熟的時代太早了,這主要是因為古代的文化經過了 嚴重的破壞。 B.古代畫在墻上與帛上的畫,因其載體的脆弱易毀,很多沒能得以長時間保存,這也導致后人產生 了一些誤解。 C.唐宋人據其所看到的武梁祠畫像來推測漢代的繪畫情況,認為兩者一樣,這種看法與漢代繪畫的實際不符。 D.唐宋人低估了漢代的畫的水平。漢朝墓壁里的壁畫、馬王堆的帛畫,說明古代繪畫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西北許多干燥的洞窟壁畫得以留存,為后人學習和研究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材料,這是我們的莫大幸運。 B.研究古代繪畫的起源和發展,還有賴于西北出土的一些殘缺的絹畫,盡管這些絹畫只是一些零塊。 C.真正的唐朝人畫的留下來的已很少,現在流傳下來的,即使畫稿是某名家的,畫上的墨跡也不是其本人的。 D.古代二手描摹下來的古畫副本水平很高,其繪畫水平已非常接近原畫,藉此我們可以一睹原畫風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朝人所畫的室內裝飾畫,比畫在墻上進了一步。但真正精美的文人畫,卻是在元朝才出現且一直影響到后代的。 B.作為案頭玩賞之物的卷冊小品,就像戲劇底本由舞臺到案頭一樣,原本是舞臺唱的劇本,后來有 C.文人案頭畫和墻壁上的畫一樣,有它的新趣味,其風格的影響有幾百年,從宋朝就已開始了,不能一筆抹殺。 D.蘇軾畫的竹子、樹,米芾畫的《珊瑚筆架圖》,都不真正符合畫家的要求,作畫態度不很嚴肅,畫也不精美。 二、古代詩文閱讀(40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初,上欲以李林甫為相,問于中書令張九齡,九齡對曰:“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上不從。時九齡方以文學為上所重,林甫雖恨,猶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 林甫引蕭炅為戶部侍郎。炅素不學,嘗對中書侍郎嚴挺之讀“伏臘”為“伏獵”。挺之言于九齡曰:“省中豈容有‘伏獵侍郎’!”由是出炅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齡與挺之善,欲引以為相,嘗謂之曰:“李尚書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門,與之款昵。”挺之素薄林甫為人,竟不之詣。林甫恨之益深。挺之先娶妻,出之,更嫁蔚州刺史王元琰,元琰坐贓罪下三司按鞫,挺之為之營解。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上謂宰相曰:“挺之為罪人請屬所由。”九齡曰:“此乃挺之出妻,不宜有情。”上曰:“雖離乃復有私。”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視聽,自專大權,明召諸諫官謂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烏用多言!諸君不見立仗馬乎?食三品料,一鳴輒斥去?;谥渭?!”補闕杜琎嘗上書言事,明日,黜為下邽令。自是諫爭路絕矣。 李林甫謹守格式,百官遷除,各有常度,雖奇才異行,不免終老常調;其以巧諂邪險自進者,則超騰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窺其際。好以甘言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凡為上所厚者,始則親結之,及位勢稍逼,輒以計去之。雖老奸巨猾,無能逃于其術者。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選自《資治通鑒》唐卷三十)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陛下相林甫 B.與之款昵 C.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 D.挺之為罪人請屬所由 5.選出劃浪線句斷句正確的一項 A.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 傷之 B.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 C.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 D.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初,皇上想任用李林甫為宰相,征求中書令張九齡的意見,張九齡認為宰相一職關系重大,李林甫不適合擔任宰相,皇上并沒有聽從他的建議。 B. 李林甫怨恨中書侍郎嚴挺之,是因為李林甫曾經引薦蕭炅做戶部侍郎,而蕭炅不喜學習,曾經在嚴挺之面前將“伏臘”讀為“伏獵”,挺之無法容忍其不學無術,蕭炅被調出京城做了岐州刺史。 C.張九齡想引薦嚴挺之做宰相,曾經建議挺之去拜訪正備受皇上寵愛的李林甫,主動與李林甫交好,但最終挺之沒去拜訪李林甫。 D.李林甫想獨攬大權,曾經用食三品料的馬匹一鳴輒斥去為喻,明令各位諫官不準上書言事。而杜琎上書進諫,第二天就被貶。從此通過進諫爭取權利的門路就斷絕了。 7.把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元琰坐贓罪下三司按鞫,挺之為之營解。(5分) (2)其以巧諂邪險自進者,則超騰不次,自有他蹊矣。(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