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虛”與“實” 古詩的“虛”,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的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實”則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 二、古詩中的“虛”“實”運用 1、眼前之景為實,想象虛構構之景為虛。以《雨霖鈴》為例: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年淚眼,竟無語凝噎。 這些詩句,寫的都是眼前的實景實事實情,是“虛”。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這三句,則是半虛半實。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這三句,是想象之景,屬虛寫。 2、現實之景為實,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為虛。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這是蘇軾游黃崗城外的赤鼻磯所見到的景象,當算是“實”。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這三句,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歷史畫面,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的實景,故屬虛寫。 3、形象為實,抽象為虛;有限為實,無限為虛。 以《虞美人》為例: 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一句,寫愁緒。愁緒本是很抽象,李煜卻將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氣勢洶涌,不可遏止,化抽象為形象,化虛為實. 又如《游園不值》: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這兩句,以少勝多,以有限之紅杏表現無限之春意。這是化實為虛。 4、側面為實,正面為虛。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小橋流水人家。 這一句子以溫馨景象,反襯人的孤獨、凄涼的心境。 三、虛實結合在古詩中的作用 清朝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說得很精辟:“文章非實不足以闡發義理,非虛不足以搖曳神情,故虛實常宜相濟也。”鑒于詩詞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詩人謀求虛實結合,虛實相生,趣味、詩韻俱存,使其內涵豐富,外延無邊。 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前兩聯寫實。詩人初聞蜀中大地“收薊北”,意味著盤踞八年的“安史之亂”老巢被摧毀,杜甫禁不住“涕淚滿衣裳”!這是悲極而喜而又喜極而悲!他回頭看看與自己一同飽受戰亂苦難的妻子兒女,她們哪里還有愁云?遂卷起詩書,與家人同喜同樂!“收薊北、涕淚滿衣裳、卻看、漫卷詩書”都是突然之間“喜欲狂”的生活真實! 后兩聯寫虛。我們“放歌”、“縱酒”歡慶勝利,共慶失土的收復;我們煥發青春,返老還童,與年少的兒女作伴還鄉,告別流離失所的生活。詩人雖然此時身在異域,思緒早已鼓翼而飛,沿著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峽入長江,再出巫峽至襄陽,轉向洛陽還故鄉。詩人回家暢想曲的節奏輕快、和諧,地點轉換讓人目不暇接!此時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瀉千里??! 假如沒有這兩句虛筆,一路實寫到底,就難以表現詩人乍聞勝利消息時的喜極心情和急欲趕路返鄉的愿望!此詩之所以被譽為“杜甫生平快詩”,關鍵之一在于虛實妙合!虛寫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貞《藝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闊者半必細,一實者一必虛。” 總的來說,虛實結合,可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有時能形成強烈的對比,有時能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詩歌的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