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嶠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樓寒。夢長安。 鄉思望中天闊,漏殘星亦殘。畫角數聲嗚咽,雪漫漫。 1. 下闋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請簡要分析。(5分) 2. 請簡要分析全詞使用了哪些表達技巧。(6分) 參考答案 1.下闋描繪了一幅冬日悲涼、凄冷、蒼茫的邊塞夜景圖。(答出特點1分;時間、地點任答出一點1分,共2分)作者仰望夜空,高天遼闊,殘星暗淡,飛雪漫漫;聽到將盡的更漏、嗚咽沉郁(描述畫面2分)描繪出一幅慘淡凄寒的景色,烘托了主人公內心的愁苦。(1分)。 2.⑴細節描寫的角聲。“鄉思望中天闊”,生動地刻畫出了征人因思鄉而于孤獨 中眺望遠天,卻見明月臨關,光照千里,浩蕩的月色更引發其濃郁的鄉愁(2分)。 ⑵融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在月明之夜,因思家而倍感金甲冰冷,戍樓的苦寒。殘夜行將消逝,望中只見高天遼闊,殘星暗淡。漫漫飛雪中鄉關更是迷茫。只聽得戍樓之間間蕩的畫角數聲,嗚咽沉郁。在愁人聽來,真是如泣如訴。(2分) ⑶視聽結合(1分)殘星暗淡,飛雪漫漫是視覺,將盡的漏聲,畫角嗚咽是聽覺;(1分)視聽結合渲染出慘淡凄寒的氛圍,烘托了征人的愁苦。(1分) ⑷以景結情(1分)下闋主要抒發鄉愁,卻把濃郁的愁情收束在不盡的蒼茫的飛雪中、間或傳來的嗚咽的畫角聲中,言有盡而意無窮,耐人回味。(2分) (還可答“動靜結合”。答出手法1分,結合詩句分析2分。兩種表達技巧,答出一種3分,共6分。) 二 1.下闋寫景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5分) 2.作者整首詞中抒發了哪些情感?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5分)下闋描繪了一幅悲涼、凄冷的邊塞夜景圖,運用了視聽結合(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作者仰望夜室,高天遼闊,殘星暗淡,飛雪漫漫;聽到將盡的更漏、嗚咽沉郁的角聲。這些視覺形象和悠遠的聽覺形象結合在一起,描繪出一幅慘淡凄寒的景色,將將士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融入景物描寫之中。“塞外荒寒,征人夢苦,躍然紙上。”(畫面概括1分,手法2分,對手法的解釋2分) 2.(6分) ①對家鄉、親人的思念。通過描寫明月千里、夢回長安、凝望高天的細節描寫直接抒情,表達戍邊將士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②對邊關艱苦生活的厭倦。金甲冰冷、戍樓苦寒,把將士的情感融入景中。③對邊關將士的同情。寫了如泣如訴的角聲、凄冷殘星,以景襯情。(每點3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三 1.請從寫景的角度賞析“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樓寒”三句。(5分) 2.本詞是如何表達思想情感的?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運用點面結合手法寫景,(1分)“紫塞月明千里”從大處落筆,從“面”的角度寫出了北方邊塞的遼闊荒涼,是后句的大背景;“金甲冷,戍樓寒”從“點”的角度進行特定,突出戍卒身上的盔甲之寒意和戍樓的凄冷。(2分)背景的宏大與金甲、戍樓的渺小形成對比,突出征人的凄冷難耐之感,為寫“夢長安”打下了基礎。(2分) 2、采用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的手法。(3分)上片借“紫塞”“月明”等戍地之景,營造荒涼凄冷的意境,這樣的哀景中寄寓著對故鄉的思念。下片中的“鄉思”直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畫角數聲嗚咽,雪漫漫”以景結情,借凄涼的號角、漫漫大雪烘托思鄉之情。(3分) 四 1.“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樓寒”是怎樣描寫塞外景物的?請簡要分析。(5分) 2.這首詞表達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描寫塞外景物點面結合,(1分)“紫塞月明千里”從大處落筆,從“面”的角度寫出了北方邊塞的遼闊荒涼,是后句的大背景(2分)“金甲冷,戍樓寒”從“點”的角度進行特寫,突出戍卒的寒意和戍樓的凄冷。(2分)(答“從主觀感受來描寫景物”也可酌情給分) 2.①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描寫月明千里、夢回長安、鄉思望天直接抒發戍邊將士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②對邊關艱苦生活的厭倦。金甲冰冷、戍樓苦寒,融情于景。③對邊關將士的同情。描寫凄冷殘星、嗚咽角聲,以景襯情。(6分,每點2分) 參考譯文 明月千里照著長城,將士的盔甲寒冷如冰,戍樓上寒風凜冽,又把長安吹入夢中。 思鄉的時候仰望蒼天,蒼天像思愁浩渺無邊。刁斗的殘聲里殘星稀落,城頭響起幾聲嗚咽的號角,隨著紛飛的大雪漫漫地飄散。 賞析 《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是晚唐五代時期詞人牛嶠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寫征人思鄉的邊塞詞。上片寫主人公由明月而思鄉,由思鄉而“夢長安”,思鄉之苦可見。下片寫他夢醒后所見所聞。所見天闊星稀,白雪漫漫,所聞夜漏聲殘,畫角嗚咽,以景象渲染鄉思愁情。 這首詞描寫邊塞風物,表現征人的鄉愁。詞以“紫塞月明千里”開篇。北國早寒,夜間披金甲,本已凄冷難耐。孤獨中眺望遠天,只見明月臨關,光照千里。浩蕩的月色更引發鄉思。紫塞與長安之間,隔千里兮共明月,對月懷人,千載同此情感,思極入夢,因有“夢長安”之語。牛嶠是唐僖宗時的進士,他筆下的人物所夢的長安,當是實指,不是如后世之以長安代指京師。說是“夢長安”當兼思故土與念親人,且當不止此一夕為然,所以下片便不接寫夢中所見如何如何,不寫比寫出的容量更多。 下片仍是寫月夜望鄉。殘夜行將消逝,望中只見高天遼闊,殘星暗淡。慢漫飛雪中鄉關迷茫。只聽得戍樓之間間蕩的畫角數聲,嗚咽沉郁。在愁人聽來,真是如拉如訴。后來周邦彥《浪淘沙慢》過片的“情切,望中地遠天闊。向露冷風清無人處,耿耿寒漏咽”幾勺,便從此出。唐末五代時期,戰爭頻仍,民不聊生。而詞壇上最多追逐聲色艷情之作。誠如陸游《跋花間集》所說:“方斯時,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上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嘆也戰!或者亦出于無聊故耶?”牛嶠雖屬花間派,在香艷的詞作之外,還能將創作的視野由花間樽前擴展到邊來戍樓,寫出反映征人離愁之苦的作品,是很難得的。 這首詞所寫的邊塞鄉愁,從其情調上看,更接近中唐李益的邊塞七絕。它們所表現的悲涼、凄冷的情韻、氣氛,正是日益衰敗的悲劇時代的新反映。牛嶠以紫塞戍樓、中天皓月、飛雪漫漫等景物寄情,使得這首小詞的境界顯得闊大、雄渾,因此,雖悲涼而不絕望,雖凄冷而含有對溫情、幸福的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