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①,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憶江南 劉禹錫 春去也, 多謝洛城②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 叢蘭裛③露似沾巾。 獨坐亦含嚬④。 [注釋]①杭州靈隱寺多桂樹,傳說“此月中種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墜落。②洛城,即洛陽。創作詞時劉與白都在洛陽。③裛,通“浥”,沾濕。④嚬,通“顰”,皺眉意。 1、下列對這兩首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白詞開頭兩句直抒胸臆,接著以“憶”字統領后三句,結構井然,講究章法。 B.“尋桂”“看潮”都運用實虛結合的手法來寫,兩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劉詞起筆便以春光的流逝渲染氣氛,然后引出遠行人感謝前來送別的人的無限深情。 D.劉詞中獨坐之愁人,與風中柳枝、帶露蘭草形成意境雋永的圖畫,構思新巧。 E.兩首詞同一詞調,但并非都是回憶江南春色之作,具體內容與情感不盡相同。 2、劉禹錫詞中“弱柳從風凝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兩句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賞析。(6分) 參考答案 1、A、C(選對一個2分,兩個5分) 2、運用擬人、比喻(或“想象”)手法,描寫了柔弱的柳條隨風輕搖,恍如一位女子正揮手舉袖與春天作別;碧綠的蘭草沾滿露珠,好似少女在惜別之際淚灑羅巾。表達了惜春、傷春的孤寂、哀愁情懷。意思對即可。(修辭每個1分,共2分;分析(描述)2分,情感2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