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注】①這首詩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詩的首句描寫月亮,“明鏡”寫出月光的明亮皎潔,“飛”字富有動態美。 B.“歸心折大刀”運用了典故,吳剛砍樹的大刀竟被折斷,可見其歸心之切。 C.頷聯用“轉蓬”比喻自己飄泊的生活,借“仰天高”表達回歸朝廷的愿望。 D.“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潔白的雪,營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圍。 E.本詩即景抒懷,詩人看到象征團圓的中秋之月,抒發郁結于心的苦悶愁情。 2.請結合全詩,簡析“林棲見羽毛”和“直欲數秋毫”兩句的妙處。(6分) 參考答案 1.CD(答對一項得2分,兩項得5分。C項,沒有表達回歸朝廷的愿望;D項,不是把“霜露”比喻成“雪”,而是把“月光”比喻成“霜雪”) 2. “林棲見羽毛”,走在林間路上能看清棲息的鳥兒的羽毛;“直欲數秋毫”,簡直想要數清兔子身上的細毛(兩句詩的準確理解各1分)。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潔,反襯自己內心愁情,(手法和解釋2分)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極言流離之苦和歸心之重。(情感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據觀點明確、理由充分的程度,酌情給分。) 賞析: 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征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歸心折大刀”說的是吳剛在月宮被罰砍桂花樹,杜甫猜想,吳剛也不是情愿砍樹,而是一心想回到人間來。歸去之心,竟然使砍樹的大刀折斷了。“蓬”,蓬草,遇風飛轉,故叫“飛蓬”。這里詩人用“轉蓬”遇風飛轉的形象,比喻自己飄泊不定的生活,隱示自己羈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轉蓬象征漂泊無依的情感,杜甫空有歸心只可惜無處還鄉的凄涼。“行地遠”指詩人自己當時處在偏遠的夔州。詩人借此表達了反對戰亂的思想。后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極力寫月亮之亮,進一步反襯自己思念遠征的親人,祈愿平息戰爭,國泰民安。末兩句,“直”,“簡直”的意思。“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意為:這個時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簡直會數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全詩采用了反襯手法,在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亂生涯中的愁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