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我來吊古,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⒕猃報春翁幨??只有興亡滿目。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 卻憶安石③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寶鏡④難尋,碧云將暮,誰勸杯中綠?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 【注】①建康:今南京,曾為六朝國都。②史正志,字致道,時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宮留守。③安石:即謝安,字安石,早寓居會稽,晉孝武帝時任宰相,“淝水之戰”大敗前秦苻堅,晚年位高遭忌被疏。④寶鏡,唐李濬《松窗雜錄》載秦淮河有漁人網得寶鏡,能照見五臟六腑,漁人大驚,失手寶鏡落水,后遂不能再得。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______ A.開頭三句,開門見山,直接點明主題。詞人登上高樓,觸景生情,引起無限感慨。“閑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極多,所謂“閑愁”是作者故作輕松之筆。 B.四、五兩句,采用反問的方式,把“吊古傷今”落到實處,在問答中勾畫出大聲疾呼、痛苦欲絕、義憤填膺的詞人形象。“興亡滿目”,“興亡”是偏義詞,側重于“亡”字。 C.“寶鏡”三句,筆鋒又從現實轉到歷史,詞人用尋覓不到“寶鏡”、天色將晚、無人勸酒,暗喻壯志忠心不為人知、知音難覓的苦悶。 D.最后兩句,寫詞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風怒號,預感到風勢將會愈來愈大,可能明朝長江卷起的巨浪,會把岸上的房屋推翻。用長江風浪險惡,暗指南宋的危局。 E.“吊古”之作,大都借以抒發感慨或鳴不平。辛棄疾這首吊古傷今的詞作,寫得尤為成功,感人至深。寫景時,感情色彩極其濃郁;抒情時,筆調極為深沉悲涼。 (2)詞的上片主要抒發哪些情感?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BC。 (2)①抒發關心國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終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憂愁。“閑愁千斛”,是作者故作輕松之筆,其實是抗金之志不得伸產生了很重的壓抑。②流露今不比昔的悲涼。“虎踞龍蟠何處是”是說建康形勢很險要,而今哪里是這樣。③表達詞人對國家前途的憂慮。“興亡滿目”,“柳外斜陽”五句,渲染了國勢漸衰悲涼氣氛,傳達出深沉的愛國之情。④隱含著對南宋朝廷軟弱的譴責。“虎踞龍蟠何處是?”,飽含感情地發問,異常生動地勾畫出詞人大聲疾呼、痛苦欲絕、氣憤填膺的形象。 【解析】 (1)B.“采用反問的方式”錯,應該是設問;C.“筆鋒又從現實轉到歷史”錯,筆鋒是從歷史轉到現實。 (2)聯系題目、注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我來吊古,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我來憑吊古人的陳跡,登上高樓,卻落得愁悶無窮,詞人登上高樓,觸景生情,“閑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極多,表達出作者關心國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終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憂愁;“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 當年虎踞龍蟠的帝王之都今在何處?滿目所見只是千古興亡的遺蹤,健康曾經成為六朝的國都,此時卻徒留空名和一片敗亡的氣息,健康曾經成為六朝的國都,但在詩人看來,此時卻徒留空名,和一片敗亡的氣息,這里暗中含有譴責南宋朝廷軟弱無能,不利用健康的有利地形抗擊金兵、收復中原,也流露出今非昔比的凄涼之感;“興亡滿目”,側重于“亡”字,表達詞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慮。 譯文: 我來憑吊古人的陳跡,登上高樓,卻落得愁悶無窮。當年虎踞龍蟠的帝王之都今在何處?滿目所見只是千古興亡的遺蹤。夕陽斜照著迷茫的柳樹,水邊覓食的鳥兒急促地飛回窩中,風兒吹拂著高樹,掠過荒涼的丘壟。一只孤獨的船兒在秦淮河中匆匆西去,不知何人把激越的寒笛吹弄。 回想當年那功業顯赫的謝安,晚年被迫在東山閑居,也被悲哀的箏聲引起傷慟。建功揚名的希望都寄托在兒輩身上,漫長的白日只有消磨在棋局中。表明心跡的寶鏡已難于尋覓,歲月又將無情地逝去,誰能安慰我的情懷共飲酒一盅?早晨以來江上便狂風怒號,高浪似要翻倒房屋,真令人憂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