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 黃州逐客未賜環②,江南江北飽看山。 玉堂③臥對郭熙畫,發興已在青林間。 郭熙官畫但荒遠,短紙曲折開秋晚。 江村煙外雨腳明,歸雁行邊余疊巘。 坐思黃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隨陽。 注釋:①元祐二年(1087年),蘇軾任翰林學上時,見郭熙《秋山》圖,因作七古《郭熙畫平遠山水》,詩人依蘇軾原韻和作一詩。②環:同“還”。③天堂:翰林院代稱。 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未從蘇軾觀畫寫起,蕩開筆墨從子瞻貶黃州寫起,時空轉換大開大合。 B.蘇軾觀看郭熙的《秋山》圖,意興煥發,神馳魄動,仿佛置身于青林之間。 C.《秋山》圖幅雖然短小,但筆致曲折,所畫之景荒曠查遠,讓人心生悲涼。 D.因想到洞庭湖邊霜降,柑橘漸黃,悵恨自己不能像逐暖的鴻雁,飛到南方。 16.詩歌的第七、八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何作用?(6分) 參考答案 15.C(畫面無悲涼之感) 16.描繪了一幅淡遠、飄渺的秋山圖。(2分)作用:①交代蘇軾觀畫興致勃發的原因;(2分)②為下文思歸之情作鋪墊。(2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