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恭尹(1) 郊原草樹正凋零,歷歷高樓見杳冥。 鄂渚地形浮浪動,漢陽山色渡江青。 昔人去路空云水,粵客歸心向洞庭。 莫怨鶴飛終不返,世間無處托仙翎。 注釋:(1)陳恭尹:明末清初詩人。1659年南明覆亡,為抗清而奔走的詩人見大勢已去,決定從河南回故鄉南海(今廣東佛山市),途徑武昌登臨黃鶴樓寫下此詩。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寫詩人登黃鶴樓所見。原野上草樹凋零,呼應題目中的“歲暮”。 B.頷聯詩人眼中地形似乎隨波浪浮動,漢陽遠山褪盡顏色而江水青綠。 C.頸聯化用前人詩句,昔人已去白云飄蕩,雖未言愁但愁緒深沉含蓄。 D.“杳冥”“云水”“洞庭”等意象構成一幅天高水闊清新明快的畫面。 15.古詩中常用“鶴”的意象表達對世外生活的向往,下列詩句沒有表達這種情感的一項是( ) A.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劉長卿《送方外上人》) B.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賈島《宿山寺》) C.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其一) D.我愛湖山清絕地,抱琴攜鶴住茆堂。(陸游《即事》) 16.同樣是登樓抒懷,本詩與崔顥的《黃鶴樓》相比,描寫的景色和抒發的情感有何不同?請結合相關內容,具體分析。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參考答案: 14.D“天高水闊清新明快的畫面”錯誤,“歷歷高樓見杳冥”展現的是歲暮時草木凋零的郊原景象,展現出曠遠迷茫的境界;“云水”“洞庭”構成的畫面雖然空闊,卻也因“空”“歸心”等詞,而滿含悲痛之情,并非“清新明快”之景。 15.C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詩意象的能力。 A.從“豈向人間住”一句可知,表達的正是世外隱居之意。 B.“絕頂“一詞可見此處乃人煙罕至的世外處所。 C.“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一句,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帶給讀者的不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奮發有為、大展宏圖的抱負。故而不是向往世外生活。 D.“湖山清絕地“乃隱居之地,“抱琴攜鶴”有“梅妻鶴子“般的意思,故而也是表達向往世外生活。 故選C。 16.《黃鶴樓》寫的景色是登樓所見美景,白云悠悠、草樹茂盛,生機勃勃,用繁盛的眼前之景,反襯詩人漂泊在外的羈旅思鄉之情和渴望歸鄉之情; 本詩中也寫登樓所見,景物卻是凋零的草樹,暮色的遠空,洶涌的浪濤,黛青的山川,整體色調黯淡,曠遠迷茫,抒發詩人江山易手、故國陸沉的悲痛之情,以及自己無力回天,不得已而南歸的無奈憤懣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