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lnn11"><strike id="lnn11"></strike></track>

      <noframes id="lnn11"><pre id="lnn11"><ruby id="lnn11"></ruby></pre>

        <track id="lnn11"></track>
        ?

        當前位置: 首頁 > 古詩考題 >

        劉禹錫《始聞秋風》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mckmama.com    發布時間:2015-12-14 10:32
        始聞秋風
        劉禹錫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回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注釋】
            ①始聞秋風:此詩不同于一半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現了獨特的美學觀點和藝術創新的精神。②君:指詩人。我:即詩題中的“秋風”,亦即“秋”的象征。③颼飗(liú):寒風吹動。④眄(miǎn):盼望。
           
        【參考譯文】
            去年欣賞黃菊的時刻與詩人你分別,而今一聽到秋蟬的鳴叫,我便又回到了你的身邊。五更時分,涼風颼颼,一聽到著熟悉的聲音,就知道是“你”回來了,一年不見,“你”還是那么勁疾肅爽,而我那衰老的顏狀卻在鏡中顯現出來。駿馬思念邊塞秋草,昂起頭,抖動拳曲的毛;鷙雕睜開眼睛,顧盼著萬里青云。遼闊江天,山明水凈,我就是抱著這衰病之軀,也要登上高臺,放眼四望,為“你”——勝過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
           
        【文學常識】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弟。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詩風受民歌影響,平易活潑,自然質樸。
            【閱讀訓練】
        一:
            1.首聯中的“君”是指____。“我”是指____。“看黃菊”“聽玄蟬”點明___的時令。
            2.詩中點題的詩句是__________。
            3.古人評價此詩“后四句衰氣一振”、“英氣勃發”。說說你的看法。
            4.簡析頸聯中“思”和“眄”,“動”和“開”這四個字的妙處。
            【參考答案】
            1.詩人     秋風    秋風去而復返
            2. 五夜颼飗枕前覺
            3.評得對。因為第四句“一年顏狀鏡中來”寫自己始聞秋風時為自己顏狀衰變而感嘆,而頸聯借馬和雕表達自己對用世的渴望,尾聯又描繪了自己登上高臺翹首四望的形象,直接抒發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進取精神。
           4.頸聯的意思:駿馬思念邊塞秋草,昂起頭,抖動拳曲的毛;鷙雕睜開眼睛,顧盼著萬里青云。正是秋風,使駿馬心動,使鷙雕睜眼。“思”和“眄”為因,“動”和“開”是果,這四個字,不僅寫出了駿馬和鷙雕內心馳騁疆場和搏擊長空的渴望,還顯示了一種潛藏的力量。似乎只要時機一到,它們就可以或奔赴疆場,或搏擊長空。詩人通過這兩個形象,描繪了秋風的魅力,展現了自己振奮昂揚的精神面貌。


        二:
            ⑴這首詩中哪兩個情境形象地點明了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特征的?(2分)
            ⑵結合全詩內容,請用一個恰當的詞語表現鏡中詩人的“顏狀”;并說明為何會有如此“顏狀”。(4分)
            ⑶詩中頸聯“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除對偶外,還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這樣寫對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4分)
        (4)首聯中哪一個物象暗扣著題目?第二聯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蘊涵了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5)前人稱劉禹錫“英邁之氣,老而不衰”,三、四兩聯是如何表現詩人這一特點的?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⑴看黃菊(1分);聽玄蟬(1分)。
            ⑵衰老(衰憊、衰弱、衰頹)(2分);生?。ǚ霾。?分)。
            ⑶比喻(2分)(如僅答“擬人”則不給分;如既答“擬人”,又答“比喻”則給1分)。
            以馬、雕自比,具體形象。表現出作者渴望馳騁疆場、搏擊長空的自強不息的精神(2分)。
        (4)①玄蟬(或“蟬”)。②對比(或“襯托”“反襯”),蘊涵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年華老去的感慨。
        (5)①駿馬思念邊塞秋草而抖動拳曲的毛,大雕盼顧萬里青云而睜開雙眼,詩人筆下的駿馬和大雕蘊涵著生氣和力量。②詩人就是抱病也要登上高臺放眼四望,身老有病卻豪情不減。


        三:
        4.與詩題中“秋”字直接照應的意象有“黃菊”和“      ”。(1分)
        5.對本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這是一首悲秋之作,表現了由此生發的人生易老之感。
        B.首聯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個有情有意的“秋風”形象。
        C.頷聯是詩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正面點出“始聞秋風”。
        D.尾聯中的“天地肅清堪四望”表現出跌宕雄健的風格。
        6.賞析“馬思邊草拳毛動”中“動”字的表達效果。(4分)
        參考答案                                                                         
        4.(1分)玄蟬
        5.(3分)A
        6.(4分)駿馬因思念邊塞秋草而抖動著拳曲的毛。這里駿馬的“動”應和著內在的“思”,透過駿馬的形象有力地從側面渲染了秋風秋色的魅力。表達了詩人十分坎坷人生經歷和遠大政治抱負,是詩人內心的真實寫照。


        (1)尾聯“為君扶病上高臺”中的“君”是指_________________。(1分)
        (2)請賞析本詩的頸聯。(4分)
        (3)結合全詩,請簡要分析詩人表達的思想情感。(3分)

        參考答案
        (1) 秋風
        (2)①這一聯中“動”和“開”兩個動詞用的好,極為傳神地刻畫出駿馬、鷙雕那種“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的形象。它不僅反映了它們內心的“思”與“盼”,還顯示出一種潛藏的力量,似乎讓人們感到,只要時機一到,它們就可以一展驥足,奔馳沙場;或展翅藍天,博擊長空。②這種潛藏的力量就是秋風的力量,因此,這一聯又是從側面渲染了秋風秋色的魅力。③用了比興的手法,以“馬思邊草”、“雕眄青云”起興,下一聯直抒胸臆,豪情不減,扶病上高臺,表達了詩人對秋的喜愛,更反映了詩人自強不息的意志。(答對一點給2分,答對兩點4分)
          (3)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達了對秋天的喜愛與贊頌,表現了詩人倔強進取的精神(或:自強不息的壯志豪情)。(2分)詩人心里渴望像駿馬那樣馳騁邊陲,像大雕那樣展翅云天,即使帶病也要上高臺感受秋天的天高氣爽。(1分)


        賞析一:
        這首《始聞秋風》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現了獨特的美學觀點和藝術創新的精神。
        開頭兩句“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就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個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詩題中的“秋風”,亦即“秋”的象征。當她重返人間,就去尋找久別的“君”──也就是詩人。她深情地回憶起去年觀賞黃菊的時刻與詩人分別,而此刻一聽到秋蟬的鳴叫,便又回到詩人的身邊共話別情。在這里詩人采取擬人手法,從對方著墨,生動地創造了一個奇妙的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據《禮記·月令》,菊黃當在季秋,即秋去冬來之際;蟬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看黃菊”、“聽玄蟬”,形象而準確地點明了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
        頷聯“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是詩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詩人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一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就知道是“你”回來了,一年不見,“你”還是那么勁疾肅爽,而我那衰老的顏狀卻在鏡中顯現出來。這前一句是正面點出“始聞秋風”,后一句是寫由此而生發的感慨;和以上兩句連讀,仿佛是一段話別情的對話。
        讀到這里,頗有點兒秋風依舊人非舊的味道,然而頸聯“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用力一轉,精神頓作。到了尾聯,由于有頸聯“馬思邊草”、“雕眄青云”為比興,這里的迎秋風上高臺,翹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為君”二字照應開頭,脈絡清晰,結構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寫出一年顏狀衰變的原因。但是,盡管如此,豪情不減,猶上高臺,這就更表現出他對秋的愛,更反映了詩人自強不息的意志??梢娗把?ldquo;一年顏狀鏡中來”,是欲揚先抑,是為了襯托出顏狀雖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潛說:“下半首英氣勃發,少陵操管不過如是。” 
        劉禹錫晚年寫的這首《始聞秋風》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跌宕雄健的風格和積極健康的美學趣味,正是詩人那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倔強進取精神和品格的藝術寫照。

        賞析二:
        首聯“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意思是說,昔日,在觀賞黃菊的時與“君”分別;今天,聽到秋蟬的鳴叫,又回到“君”的身邊。“看黃菊”點明了離別的時間。“黃菊”即秋菊。這里代指秋季。據《禮記·月令》,菊黃當在季秋,即秋去冬來之際。“聽玄蟬”即黑色的秋蟬。據《禮記·月令》記載,蟬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這兩句,詩歌采用擬人手法,并從對方(秋風)的角度來寫,也就是代秋風設辭,匠心獨具地創造了“我”(即秋風)形象,及其“我”的老朋友(“君”即詩人)。詩人用了一個“惜”字和一個“今”字相聯系,不但表明了時序的變化,而且也為詩歌營造了一個秋韻濃郁的審美意境。
        頷聯“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五夜”即五更時。古代以刻漏計時,一共分為五刻,即甲、乙、丙、丁、戊五個更次。“五更”即快天亮時候。“颼飗”即寒氣,寒風。意思是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把“君”從睡夢中驚醒,那是秋風回來了,而依然是那樣的剛疾勁肅,可是“君”這一年間的容貌變化,卻能在鏡中清晰地反映出來了。這前一句是正面點出“始聞秋風”,具有點題的意味,后一句是寫因人世變化而引發的感慨。其中,“颼飗”(秋風)“枕前覺”,這不但說明了秋風按時到來的自然規律,更為重要的是為“君”(詩人)情感表達做了鋪墊??梢哉f,秋風還是原來的秋風,但詩人卻不是原來的詩人。在情感上,這兩句所表現與“物是人非”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頸聯“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意思是說,因思念邊塞秋草而抖動拳曲之毛的駿馬,也會昂起頭,凝望遙遠北方,而那因盼望萬里云天而睜開了困頓之眼的鷙雕,也會伸開翅膀,渴求著搏擊浩瀚長空。這一聯緊承上聯,在詩人在意義上陡然一轉,不再有“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的感觸而是振奮了精神,并通過比喻形象地暗示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其中的一“動”一“開”,極為傳神地刻畫出駿馬、鷙雕那種“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的形象,也展示了蘊含其中的氣勢和力量。這里,詩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此暗示了自己不因為衰老而消沉,而是具有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情懷。
        尾聯“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意思是說,秋風使長天澄澈,大地清明,正好可以登高四望,為感謝秋風的深情厚意,我就算抱著這殘病之軀,也要登上高臺,欣賞秋的美景,領略秋的情韻。其中,“扶病”二字暗合了“一年顏狀鏡中來”,不但更進一步寫出一年容顏衰變的原因,而且也表明了不減豪情,還要登上高臺。為什么要登高呢?登高可以愿望,可以暢懷,可以激發文思,更可以真切感觸宇宙,感悟人生。這正如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所說:“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里,詩人在這極度的“扶病”中,也“為君”“上高臺”,不但表達了詩人對秋的愛,也表現了詩人頑強不息的意志和高遠的情懷。
        總之,這首詩歌形象而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劉禹錫在遭貶之后,仍然能保持著對“用世”的渴望和對理想的執著。從藝術手法來說,詩人變換視角,代秋風設辭,使情感的抒發得到更好的表現。同時,詩人還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更表現出詩人雖然衰老,但沒有消減“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的不斷進取的情懷。



        文章標簽: 菊花   秋天   寫景  




        相關閱讀

        《梅花引·荊溪阻雪》閱讀答案
        古代詩歌常見的幾種形象及相關題型解答方法步驟及
        《自夏口至鸚鵡洲夕望岳陽寄源中丞》閱讀答案及賞
        韓愈《宿龍宮灘》《郴口又贈其一》閱讀答案
        陸游《漢宮春·初自南鄭來成都作》閱讀答案及賞析
        崔涂《江雨望花》閱讀答案

        有幫助
        (9)
        ------分隔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