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注釋]這首詩作于天寶二年(743年),詩人當時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②君平:是漢代嚴遵的字,他不愿做官,過著隱居生活,曾經在成都市上以賣卜為生。 ①見說:聽說。蠶叢:傳說中古代蜀王之名,此處代指蜀地。 ②秦棧:從秦入蜀的棧道。③蜀城:成都。 ④升沉:指功名得失。⑤君平:西漢人,隱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為生。 (1)第三聯兩句中各有一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2)從全詩看,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情感?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此聯中的“籠”字是評家所稱道的“詩眼”,寫山上蜀道景致,“繞”寫山下春江環繞成都而奔流的美景。遠景。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襯,風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瑋的蜀道山水畫。詩人以濃彩描繪蜀道勝景,這對入蜀的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撫慰與鼓舞。 (2)到蜀地去的路,險阻崎嶇很不好走。直立的山崖在人的面前聳立,白云靠近馬頭飄浮。芳樹籠罩著從秦入蜀的棧道,春江環繞著美麗的成都城。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懷著追求功名富貴的目的入蜀,因而臨別贈言,便意味深長地告誡:個人的官爵地位,進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詢問善卜的君平呢!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轉地啟發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祿之中,可謂諄諄善誘,凝聚著深摯的情誼,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3)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請作簡要賞析。(4分) (4)作者在最后一聯中蘊含著怎樣的思想感情?請你做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3)籠、繞;(2分)籠:表現了樹木繁茂幽深、峰壑起伏陡峭的景象;繞:表現了山水相依、水流曲折綿長、峰巒蜿蜒的景象。(2分) (4)既是勸導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祿之中,又寄寓作者在長安政治上受人排擠的深層感慨。(4分) (共8分) 二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首聯起寫入蜀的道路,從蜀道之難開始,它與《蜀道難》開篇寫法類似,感情強烈。 B.頷聯承“崎嶇不易行”的蜀道作進一步的具體描畫,“起”“生”兩個動詞生動形象。 C.頸聯轉描蜀道優美動人之處。“籠”字生動、傳神,含意豐滿,表現了多方面的內容。 D.頸聯曾用名寫山下景致,后句寫山上美景,遠景與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襯,風光旖旎。 E.全詩開闔頓挫,變化萬千。頷聯極言蜀道之難,頸聯忽道風景可樂,尾聯以議作結。 參考答案 1.AD 賞析: 這是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稱的抒情詩。天寶二年(743)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 《送友人入蜀》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律。此詩以寫實的筆觸,精練、準確地刻畫了蜀地雖然崎嶇難行,但具備別有洞天的景象,勸勉友人不必過多地擔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熱愛生活。詩作既有勸導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祿中之意,又寄寓詩人在長安政治上受人排擠的深層感慨。語言簡練樸實,分析鞭辟入里,體現了詩人文筆和思想都很成熟的特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