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 [注]鹿門,山名,在襄陽。龐公指龐德公,東漢襄陽人,隱居鹿門山。荊州刺史劉表請他做官,不就,后攜妻登鹿門山采藥,一去不回。 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作者運用了什么表達技巧?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2.“忽到龐公棲隱處”中的“忽”字有什么表達效果? 3.這首詩的體裁屬于___________。(1分) 4.對于這首詩的理解分析,下列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詩歌開篇兩句寫渡頭的喧鬧,是為了反襯鹿門山中的幽靜和詩人內心的孤獨。 B.“人向江村”,“余歸鹿門”,這樣的比照暗含著詩人隱逸的志趣。 C.“巖扉松徑”與前句“棲隱處”相照應,是表現隱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場景。 D.詩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塑造了一個孤高的隱者形象。 5.簡析“鹿門月照開煙樹”一句中“開”字的妙處。(4分) 參考答案: 1.詩的前兩句作者描繪了一幅江邊之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聽著山寺傳來黃昏報時的鐘聲,望著渡頭人們搶渡回家的喧鬧。這悠悠然的鐘聲和塵雜的人聲,顯出山寺的僻靜和世俗的喧鬧,兩相對照,喚起聯想,詩人在船上閑望沉思的神情、瀟灑超脫的襟懷,隱然可見。 2.“忽”字是詩人微妙的感受,表達了詩人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超然境界,表現出隱逸的情趣。(意對即可) 3.古體詩 4.A 5.“開”字將月光照射下,煙霧籠罩的山林由朦朧而赫然清晰地動態過程凸現出來,用詞生動,意境全出,暗示了詩人脫離塵世喧囂,歸隱鹿門幽境,心境也因之豁然開朗,怡然自得之情躍然紙上。 ![]() 譯文 山寺里的鐘聲響起,天色已經昏暗,漁梁渡口人們爭著過河喧鬧不已。行人沿著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著小舟返回鹿門。鹿門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朧的樹影。不覺中忽然來到龐公隱居的地方。巖穴的山門及松間的小路靜悄悄的,只有我這個隱者獨自來來去去 賞析: 《夜歸鹿門歌》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詩通過描寫詩人夜歸鹿門山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詩人的隱逸情懷。整首詩按照時空順序,分別寫了江邊和山中兩個場景,上個場景著眼于鐘鳴、爭渡、向江村、歸鹿門等人物的動態描繪,下個場景側重于月照、巖扉、松徑等靜態刻畫,先動后靜,以動襯靜,寫出鹿門清幽的景色,表現詩人恬靜的心境,同時在清閑脫俗的隱逸情趣中也隱寓著孤寂無奈的情緒。全詩筆法順暢,語言質樸,情感真摯。 詩歌意象:山寺、鐘聲、黃昏、漁梁渡、沙岸、江村、鹿門、明月、煙樹、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幽人。這些意象組成了“夜歸鹿門”及隱居生活的整個“境界”(王國維)。 詩歌主旨: 作品通過對詩人自己夜歸鹿門及在鹿門隱居生活的描述,表現詩人與眾不同的人生追求和生活志趣,同時也透出詩人生活的孤寂與落寞。 詩歌藝術: 1)對比反差:詩人的歸隱與世人的爭名形成對比,構成反差,突出詩人超然的生活追求。 2)借典言志:詩人借龐公歸隱鹿門山的典故來描述自己的歸隱生活,表達自己的歸隱志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