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ūn zhòng yī lì sù , 春 種 一 粒 粟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 秋 收 萬 顆 子 。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 四 海 無 閑 田 , nónɡ fū yóu è sǐ 。 農 夫 猶 餓 死 。 ![]() 注釋 1.憫:憐憫、同情。 [2] 2.粟:(sù)谷子,脫殼以后北方叫小米。[2] 3. 猶:仍然[2]。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5.閑田:無用,不耕種的田。 譯文 春天,農民把一粒粒谷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全國各地沒有不耕種的田地,農民卻還是餓死了。 賞析: 詩的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敢凉M」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副M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后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br /> zì rán jiā ɡuó féi 。 在表現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方法,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人深省,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