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新五代史·卷四十二》)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陳人舊有巨弩數百/皆廢壞后/生弩工皆不識其器/玥創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 B.陳人舊有巨弩數百/皆廢壞/后生弩工皆不識其器/玥創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 C.陳人舊有巨弩數百/皆廢壞/后生弩工皆不識其/器玥創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 D.陳人舊有巨弩數百/皆廢壞/后生弩工皆不識其器/玥創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東都,就是下文提到的長安,唐朝尊崇長安為上京、尊崇洛陽為神都,也就是東都和西都。 B.表,封建社會下臣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文中指忠武軍上奏朝廷。 C.生祠,是為活著的人建立的祠廟,加以奉祀,表示感恩與紀念,這是古代的一種信仰民俗。 D.節度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用來節制調度而得名。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趙輦從小就表現出領導才能與組織能力,和鄰居小孩玩游戲,能像將帥指揮軍隊一樣指揮部署,即使大孩子也聽他的。 B.趙輩富有遠見,對形勢判斷精準,他預言黃巢如果不被長安的百姓誅殺,就一定會率領殘余勢力向東逃離東犯陳州。 C.趙輦善于打仗,在擔任陳州刺史期間兵少力微,卻積極應對,先后擊敗來犯的王仙芝、孟楷、黃巢,深得百姓的信任。 D.趙輩在戰爭結束后,感激梁太祖援救自己的恩德,為他修建祠廟,早晚參拜。他還和朱溫結成兒女親家。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巢敗,果東走,先遣孟楷據項城,昶擊破之,執楷以歸。(4分) (2)然篳陰識太祖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跡,為自托之計。(4分) 14.為抵御黃巢東犯陳州,趙擘做了哪些準備工作?請簡要說明。(3分) 參考答案 10.(3分)D 11.(3分)A(東都是洛陽。) 12.(3分)C(擊敗王仙芝在擔任刺史前。) 13.(1)(4分)黃巢戰敗,果然向東逃跑,先遣孟楷占據項城,趙昶攻破項城,抓獲孟楷歸來。 評分建議:譯出大意得2分;“走”“執”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4分)但趙犨暗中明白梁太祖必成大事,于是俯首屈心,做托付自己的打算。 評分建議:譯出大意得2分;“陰”“降心屈跡”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14.(3分)①整治城池;②遷移百姓;③挑選精兵;④任命大將。 評分建議:一點1分,答對三點得3分;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 趙犨,他的祖先是天水人。他小時候與鄰居小孩兒在道路上游戲,部署軍隊,自己像將帥一樣指揮,即使大孩子們都聽從他的節制,他的父親趙叔文看到了,非常驚奇,說:“使我家光大的人,是這孩子??!”到成年后,善于使用弓與劍,為人勇猛果敢,看重義氣,刺史聽說他的才能,召他到軍中,屢經升遷任忠武軍馬步軍都虞候。王仙芝侵犯河南,攻陷汝州,將要進犯東都,趙犨率兵擊敗了他,王仙芝就向南離去。不久黃巢起兵,所在州縣,往往陷入賊軍手中。陳州豪杰數百人,一起到忠武軍,求趙犨做刺史來保護自己,忠武軍表奏趙犨擔任陳州刺史。不久,黃巢攻陷長安,趙犨對將士官員們說:“按我的估計,黃巢假使不被長安的百姓誅殺,那么一定會驅使他的殘余勢力向東逃離。我們州恰好處在他要道上。”于是整治城池以作防守準備,把六十里以內的百姓全都遷移到城中,挑選他們的子弟,配給武器鎧甲,任命他的弟弟趙昶、趙珝為大將。黃巢戰敗,果然向東逃跑,先遣孟楷占據項城。趙昶攻破項城,抓獲孟楷歸來。 不久,秦宗權以蔡州歸附黃巢,黃巢氣勢很盛,于是率領全部軍隊包圍趙犨。陳州百姓恐慌,趙犨對他的部下說:“我家三代都是陳州將領,一定能保住這里。你們這些男子,應當在死中求生,建工立業,未必不在這個時候。”陳州百姓都踴躍振作起來。黃巢在城北三里修寨柵稱八仙營,修建宮室,設置百官,堆聚糧餉,打算長期圍困他們,他的軍隊號稱有二十萬。陳州人過去有幾百張大弩,都廢壞了,年輕的弩弓都不認識這些武器。趙珝設計修復它們,弩箭遠射五百步,人馬都被射穿,因此黃巢不敢逼近。包圍總共三百天,趙犨糧食快要吃盡,于是向梁求兵。梁太祖與李克用都親自率兵會聚陳州,在西華打敗黃巢的大將黃鄴,黃巢才解圍離去。 梁太祖進入陳州,趙犨兄弟在馬前迎接拜見,非常恭敬。但趙犨暗中明白梁太祖必成大事,于是俯首屈心,做托付自己的打算。因為梁援救自己的恩德,為梁太祖修建祠廟,早晚參拜。讓自己的兒子趙巖娶梁太祖的女兒,這就是長樂公主。黃巢離去后,秦宗權又在淮西作亂,攻陷周圍20多個州,而陳州距離蔡州最近,趙犨兄弟奮力抵御,最終不能攻下。后來黃巢、秦宗權都戰敗而死。唐昭宗又以陳州為忠武軍,拜趙犨為節度使。趙犨患病后,就讓位給弟弟趙昶,幾個月后去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