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題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 描寫手法主要有: 1.情景交融:間接而含蓄,景色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情感。 2.對比烘托: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寫事物鮮明突出。 3.聯想想象:想象猶如天馬行空,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 4.用典:使詩歌語言精練,內容豐富,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動具體,化實為虛。 6.使用疊詞:增強韻律感,起強調作用。 7.托物言志:感物抒懷,隱晦地表情達意,含蓄蘊藉。 8.細節:真實、準確、傳神。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筆勾勒,真切深刻。 修辭手法主要有: 1.比喻:化平淡為神奇,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 2.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 3.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4.夸張: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 5.對偶:有音樂美,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反問:加強語氣。 7.設問: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雙關: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含蓄蘊藉。 以下是高考重點考查的六種表現手法: 1.襯托。包括正襯和反襯,反襯又有動靜襯、聲寂襯、以樂景襯哀情等。 2.各種修辭手法。比喻是為更加形象生動,比擬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張是為了強調和突出,對偶是為了增強詩的音樂美。 3.動靜結合。詩人描寫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動態與靜態的相互映襯,可以動靜結合,也可以靜寫動,以動寫靜,以動襯靜。 4.虛實結合。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以突出中心。 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襯感傷之情。 6.觀察角度的變化。俯視,仰視,遠眺,近看,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 1、烘托與對比 A、概念: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襯體作主體的陪襯,突出主體。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用于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梢允侨撕嫱腥?,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而悲傷的心情。古詩中常見的一些“藝術辯證”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時,常把遠與近、動與靜、聲與色、實與虛等相結合,互相形成對比映襯,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杜牧《齊安郡后池絕句》最后兩句:“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以成雙成對的“鴛鴦”襯托出人孤寂的心情。反襯也叫反映,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烘托主體。 石頭城(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析】本詩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 烏衣巷(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析】本詩與《石頭城》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詩通過烏衣巷周圍景物——雜草叢生,野花點點,夕陽斜照,舊時燕飛入普通百姓家——寫出了烏衣巷已不是昔日的烏衣巷了,今日的烏衣巷一片荒涼,昔時豪門世族已不復存在。 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側面描寫的手法,通過對其他事物的描寫,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而且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作者對雪景的描寫可謂一絕,用的就是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藝術手法:“正是寒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仍舊迎著朔風回來??茨茄?,到晚卻下得緊了”,這是從正面入手,直接突出雪大風猛;“仰面看那草屋時,四下里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那間草亭已被雪壓倒了”,“火盆內火種都被雪水浸滅了”,這是從側面入手,通過寫草屋的搖振、倒塌,火種的浸滅來間接突出風雪之猛烈。兩種描寫手法的結合,使風雪的特點更為突出了?! ?br /> B對比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如賀知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高適的“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等,用對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給人以深刻印象。元代王冕《白梅》的前兩句:“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將“冰雪林”中潔白的梅花與“混芳塵”的桃李對比,顯梅花之高潔守志,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br /> 對比——對比手法鑒賞,我們要注意它的特點,它不是語言運用的技巧,而是一種內容設置的技巧。這里不多討論,僅舉一例:南園十三首(其一)李賀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蓱z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小白長紅”指白花少,紅花多。園中春花的艷麗和“日暮嫣香落”的結局,形成對比,藉以抒發個人感慨。作者正值青春年華,猶如“越女”,然而因避父諱卻不能為朝廷所用,如花盛開時無人欣賞,其悲戚之情自然流露出來,全詩悲劇氣氛濃烈。“嫁與春風不用媒”說得輕松,其實花何嘗愿意離開本枝,隨風飄零。 C、賞析:例:閱讀下面詩詞,回答問題?! ?br /> 采蓮曲(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鵲橋仙·夜聞杜鵑 (陸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晚常啼杜鵑。催成清淚,驚破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問:(1)《采蓮曲》刻畫人物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樣的藝術效果? (2)陸游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晚常啼杜鵑。”兩句,采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技巧指要]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襯托的寫作技巧。襯托,也叫映襯,相形。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關、相反的事物作為背景,加以烘托。被烘托的事物叫主體,用來作背景的事物叫襯體。襯托又分正襯和反襯。正襯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襯體作主體的陪襯,突出主體。如《采蓮曲》,這首詩歌將采蓮少女和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讓少女的邏裙和碧綠的荷葉,粉嫩的臉龐與鮮艷的荷花互相映襯,襯托出少女的清新嬌艷。少女形象在畫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反襯也叫反映,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烘托主體。如陸游詩,“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晚常啼杜鵑。”兩句,詩人以“林鶯巢燕”的無聲,反襯杜鵑的有聲,好處是以寂靜突出杜鵑悲切的叫聲?!?br /> 例:閱讀下面一首唐人七絕,回答問題?! ?br /> 觀祈雨(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br /> 問:這首詩在寫作技巧和語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點?試作簡要賞析?! ?br /> [技巧指要]這首詩在寫作技巧上運用了對比手法。所謂對比,就是把不同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如上面七絕,前兩句寫農民祈雨的場面,后兩句寫朱門歌舞的情景,前者憂,后者樂,對比鮮明,反差強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語言含蓄,極具諷刺性。第一句語中帶情。(桑無葉,土生煙)含蓄地抒發了農民盼雨心憂如焚之情。第四句寫朱門心憂春陰(雨)使管弦受潮而影響其亨樂,一樣“憂”,兩樣情,詩人的同情與憤慨滲透其間,溢于詩外。 謝亭送別(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提問:(1)、水急流雖然是寫景,但與送別情景密切相關,呼應了上句中的“”,也開啟了下句中的“”。2、詩中兩處描寫自然景物,其表現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提示:(1)、解行舟;人已遠。(2)、前者用“紅葉青山”反面襯托對朋友的留戀之情,后者用“滿天風雨”是寓情于景,用悲涼之景來表達作者黯然神傷的離別之情。 陶者(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寸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提問:這首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詩歌把長年辛勞而居室簡陋的陶者與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作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以及對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的憤慨之情。 閱讀元代王冕的一首詩,回答問題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里春。 (1) 在這首詩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塵)、報春(散作乾坤萬里春)的特征。(2).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答:主要運用了襯托(用冰雪襯托梅之堅毅)、對比(用桃李對比以顯示梅之高潔守志)的手法;表達了堅持理想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