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lnn11"><strike id="lnn11"></strike></track>

      <noframes id="lnn11"><pre id="lnn11"><ruby id="lnn11"></ruby></pre>

        <track id="lnn11"></track>
        ?

        當前位置: 首頁 > 古詩考題 > 考題分析 >

        古詩詞鑒賞閱讀練習及答案解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mckmama.com    發布時間:2015-02-23 17:42
        次韻雪后書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
        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
        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
        (1)這首詠梅詩中,作者用什么手法來表現梅花的?請簡要分析(5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全詩并沒有直接寫“梅”,而是采用了烘托、渲染的手法來進行表現,如“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就用大雪來對梅進行烘托?;卮鸫祟}應該先答出所用手法,再具體分析這種手法使如何運用的,并指出這樣寫的作用。

        答案:運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詩幾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環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從而表現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手法,能做簡要分析的。意思答對即可。)

        (2)詩的最后一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6分)
        解析:本題考查的落點是思想感情?;卮鸫祟},要從“梅”的這個意象切入,思考“梅”在抒發情感上的作用,再結合具體的詩句“惆悵江頭數枝梅”“相思應恨劫成灰”進行理解。
        答案:表現了作者落寞惆悵、若有所思的心情。作者將自己復雜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緒萬端卻又無從說起,以至在梅樹下沉吟許久,直到日暮后才離開。(答出作者心情,能做簡要分析。意思答對即可。)


        2.(2013年四川卷)閱讀下面的宋詩,回答問題。(8分)
        九日和韓魏公
        蘇洵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臺。
        佳節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注]①九日,農歷九月九日,即重陽節;韓魏公,時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盞。③曲臺,指太常寺,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
        (1)本詩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結合全詩簡要分析。(4分)
        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鑒賞評價)。首聯的“晚歲”指晚年,老年;“不才”是自謙的說法,“華發”“蕭蕭”與“金罍”相映照,不平之氣暗含其中。頷聯用“延東閣”的典故,寫自己官卑職微,難以有所作為。于是只好借酒澆愁,但卻深感“寒無意”,道盡了壯志未酬的幽憤之情。
        答案:主要表達了作者壯志未酬的憂愁和苦悶。作者已頭發花白卻不得重用,佳節時愁苦嘆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無眠,凡此種種,都表現了作者壯志未酬的憂愁和憤懣。(4分)
        (2)“佳節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有何妙處?請簡要賞析。(4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鑒賞評價)。題目已經明確的“表達技巧”為“對比”,降低了試題難度。只需要指出有哪些對比,再分析其表達效果(情感、主題)即可。頸聯有三組對比:“佳”與“愁”,“久”與“偶”,“壯心”與“醉中”。其中,第三組對比稍難?;卮饡r可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先總說對比的作用,再舉例分析,最后總括。
        答案:妙在用三層對比強化了詩人憂愁之深和潛藏于胸的壯志未絕。佳節時不喜反憂,壯心在現實中的落空與在醉酒豪言中的顯現,“久”與“偶”在時間上一長一短:三層對比,層層遞進,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心世界。(4分)
        詩歌賞析:
        乙巳是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這年重陽節,蘇洵參加了韓琦家宴,席間韓琦賦詩,當晚蘇洵寫了這首和詩,半年后蘇洵就病逝了。
        時蘇洵已四十八歲,年近半百,故首聯說“晚歲登門”。詩人自稱“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己的那“蕭蕭華發”同韓琦宴上的閃閃金罍(酒器)相映襯,表面自謙,實際充滿懷才不遇之感。
        頷聯又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東閣”承“金罍”,表示對韓琦宴請的謝意,詩人自謙中也含著牢騷。漢武帝時公孫弘自舉賢良,數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詩人即以公孫弘喻韓琦好賢而言自己不配這種禮遇。下句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
        頸聯“佳”和“愁”形成鮮明的對比,“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偶傍”,說明他平時已經很少有雄心壯志;“醉中”,說明未醉時已清醒感到壯志難酬。
        尾聯使蘇洵更感到自己“閑伴諸儒”的窮窘;韓琦志滿意得之余的淡淡閑愁,更激起了蘇洵壯志難酬的深沉哀怨。這就是他越讀韓琦新詩就越發難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為全詩烘托出一種昏暗、凄冷的氣氛,而“寒無睡”,“百遍開”更活畫出這位“蕭蕭華發”的老人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神情。


        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目。(8分)
        點絳唇·越山見梅
        吳文英
        春未來時,酒攜不到千巖路。瘦還如許,晚色天寒處。無限新愁,難對風前語。行人去,暗消春素,橫笛空山暮。
        [注]①吳文英:南宋詞人,一生未第。②橫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處暗指梅花凋落。
        (1)這首詞借梅的形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4分)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概括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解題時,關鍵是要找出詞中表現作者情感的關鍵詞或句子。如“愁”字,體現了作者的愁苦之情;“難時風前語”,可見作者的孤寂之情。然后結合詞中的意象“瘦梅”“寒天”“素春”“橫笛聲”“空山”“暮色”等,可體味出作者凄涼的心境。
        答案:這首詞通過描寫在凄寒的暮色中的一株瘦削的素梅,表達了詞人內心愁苦、凄涼、孤寂的情感。
        (2)有人認為這首詞表現出了吳詞“清疏空靈”的特色,請聯系詞結尾“行人去,暗消春素,橫笛空山暮”所表現的意境來談一談。(4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語言的能力。解題時,首先要理解題干中“清疏空靈”一詞的含義。“清疏”是說詞人大多選取一些清寒素淡的意象,以構成其特有的抒情色調,表現其個性化的情感體驗;“空靈”是說空靜脫俗的境界。然后,重點分析結尾三句,這三句用“凋謝了的梅花”“悠揚的笛聲”“空山”“暮色”等清寒素淡的意象,營造出了凄清悠遠的意境,體現了詞人作品“清疏空靈”的特色。
        答案:尾句寫行人離去,梅花凋落,悠揚的笛聲在山中回蕩。營造了凄清、悠遠的意境,給人以無限遐想,表現出“清疏空靈”的特點。


        4.閱讀下面這首清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菩薩蠻
        納蘭性德
        朔風吹散三更雪,倩魂猶戀桃花月。夢好莫催醒,由他好處行。
        無端聽畫角,枕畔紅冰薄。塞馬一聲嘶,殘星拂大旗。
        [注] ①桃花月:農歷二月,代指與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時光。②紅冰:指眼淚。古書有言:“時天寒,淚結為紅冰。”
        (1)詞的上片是怎樣虛實相生,以寄托詞人的思親之情的?請具體說明。(4分)
        解析:此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詞的前兩句寫寒冷的北風、深夜的大雪,這是環境描寫,實寫眼前景色;然后回憶了“桃花月”,即與妻子快樂生活的時光,又寫了好夢等,是想象的內容,是虛寫。
        答案:上片既寫邊塞夜半三更,北風猛烈、大雪紛飛的苦寒荒涼的實景,又寫與妻子在一起的溫馨快樂的夢境,兩者虛實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
        (2)結合全詞內容,從景與情的角度簡要賞析“塞馬一聲嘶,殘星拂大旗”兩句。(4分)
        解析:此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所謂“景與情”,即描寫的景物以及借此抒發的情感等。詞的末兩句拓開情境,讓讀者領受到一股悲愴無依的愁緒、一種蒼茫闊大的意境??忌灰Y合上下片內容,對末兩句從內容、作用兩方面進行分析即可。
        答案:塞馬在曠野上仰天嘶叫,在殘星的余輝下,風大雪猛,軍旗獵獵作響。這兩句有聲有色地描繪了塞外冬夜天地空曠蒼茫的景象,以健筆寫柔情,烘托出了詞人夢醒后內心的悲涼寂寥。


        ------分隔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