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這一類詩歌,可以按照以下步驟: 首先,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邊塞詩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唐代國力強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在他們的邊塞詩中,雖有塞外環境的惡劣,也有對故鄉、親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憤慨、保家衛國的決心,格調高亢,情緒激昂。而同為唐詩,也有較大不同。盛唐時期,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但到了中晚唐時期,邊塞詩中雖然仍保持昂揚向上的基調,但其中已不免多少悲壯,多少感傷。 宋代積貧積弱,國力衰頹,面臨北方少數民族的強勢入侵,統治者卻紙醉金迷,不思進取。知識分子的筆下,多表現報國無門的憤懣,歸家無望的哀痛。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 其次,找出有代表性的意象。這些意象(景象),從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書、戈矛、劍戟、斧鉞、刀鎩等;從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煙、長城、黃沙、長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飛、鷹揚、箭飛、馬走等;從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磧西、輪臺、龜茲、夜郎、胡羌、羯夷、樓蘭、安西、單于等。抓住這些意象,然后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深入的揣摩,鑒賞便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推斷思想感情。邊塞軍旅詩表現的思想感情較豐富?;蚴惆l報效國家、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或狀寫將士的鄉愁、家中妻子的離恨,或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邊塞征戰的殘酷,或反映對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恨,或驚嘆描摹塞上絕域的奇異風光等。當然,更多邊塞詩體現的是一種矛盾的心情: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與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如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張說的“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王昌齡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岑參的“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等。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征婦怨 張籍 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 萬里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注]。 婦人依倚子與夫,同居貧賤心亦舒。 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 注 招魂葬:民間為死在他鄉的親人舉行的招魂儀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 (1)試賞析“妾身雖存如晝燭”一句比喻的妙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把“妾身”的存在比作“晝燭”,“晝燭”即白天的蠟燭,以此為喻,不僅寫出了“夫死戰場子在腹”的征婦自己活在世上的痛不欲生之情,更以燭火的暗淡無光、搖曳不定烘托征婦慘淡的心境。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詩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對陣亡戰士家屬悲慘狀況的深切同情。前兩聯寫出了戰爭的悲慘壯烈,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后兩聯,昔日最平常的家庭生活竟成了奢望,腹中的孩子本應是家庭幸福的源泉,而丈夫戰死沙場反倒加深了征婦的痛苦,表達了對陣亡戰士家屬悲慘狀況的深切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