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用表現手法在藝術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聯想塑造形象,或敘事抒情融為一體。 1、直接抒情 一般有兩種情況:①描寫離別時凄涼陰冷的景物,既交代離別的地點和季節天氣特點,又暗示人物悲傷的心境,渲染悲涼的氣氛,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②描寫絢麗明快的景色,即所謂的樂景,反襯哀情。如高適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表達自己雖不得意但滿懷信心和力量。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詩人觸而傷懷、借以言情的客觀物象,不外落日余暉、流水通波、江風引雨、平沙卷蓬、云橫秦嶺、路繞蜀山之屬,這些物象一經帶著作者的離情別緒入詩,成為“人化的自然”,便構成一種荒寒而悲涼、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曹》著力描寫渲染煙雨、暮色、重帆、遲鳥、海門、浦樹,交織在一起,形成離別時濃重的陰沉壓抑的氛圍,抒寫惜別哀傷之情。如柳永《雨霖鈴》詞中的“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表面寫去路煙靄迷茫,道路修遠,其實是要以此寄寓離愁之思,寓情于景顯得含蓄蘊藉。 3、烘托:不直接寫人的離情心緒,而是通過寫眼中物有傷離之意來烘托,言下有“物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這樣寫更能深化主題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通過寫柳條藤蔓、黃鶯的傷離別表現人的情思心緒。杜牧的《贈別二首》(其二)“蠟炬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那徹夜流溢的燭淚,都在為男女主人公離別而傷心,從側面表現了詩人不忍分離的篤摯感情。 4、以樂景襯哀情 送別環境千差萬別,有凄風苦雨中的送別,也有良辰美景中的離別。寫凄風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別離之苦,寫良辰美景又何嘗不能反襯離人的懊惱。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和離別的難堪,美好景色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歐陽修的《玉樓春》“洛陽正值芳菲節,秾艷清香相間發。” 5、想象(虛擬):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別詩中還經常用到想象、聯想。這種虛實結合的手法。送別詩常在作者觸景生情的基礎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別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這種孤寂環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則展示了自己對朋友的留戀和關切。 如劉長卿的《送嚴士元》第三聯寫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詩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這一實景而聯想到嚴士元聽去之地湖南應是萬里草青。這是虛實結合的筆法,這樣虛實結合就拓寬了詩的意境,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惜別之情、思念之情。這種手法是鑒賞中比較難把握的,需要我們有一雙想象的翅膀。 如王昌齡的《送魏二》“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想象分別后友人月下船泊瀟湘,“愁聽清猿”,甚至在夢里也因旅夜孤獨而不得安寢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現離別的惆悵和對友人深切的關懷。此外還有王維的《送韋評事》“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 “今宵誰肯遠相隨,唯有寂寥孤館月。”都運用這種手法。 6、比喻:為了將抽象的情感具體化,詩人在詩歌中還特別青睞比喻這種修辭手法,送別詩因為善于運用景物營造傷離別的氣氛,所以比喻手法更為常見。如嚴維的《丹陽送韋參軍》“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離別的惆悵和友情的悠長。劉過的《柳梢青·送盧梅坡》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還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維的《送沈子福之江東》“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也運用了比喻。 宋代詩人劉遷的《柳梢青·盧梅坡》一詞:泛菊杯滌,吹梅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勿勿,云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逐舟行。這首詩在表達感情時就主要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上片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形單影只的孤獨之感,飄泊無定的離別之苦。下片又表明他的心會像飛塵一樣時時緊跟在朋友盧梅坡的馬后,又像明月一樣處處追隨在盧梅坡的舟旁,以此來表達思念惜別之情。 7、 我們在鑒賞送別詩時,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識和方法外,還應了解作者、作品風格及創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論世,體察詩情。 在對這類詩歌進行鑒賞時,可遵循這樣的答題模式:什么景——什么特點——渲染什么氣氛——烘托什么情感。 (二)離別詩中常見的時空背景 1、離別詩中多出現傍晚和月夜等時間意象。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翰菝髂昃G,王孫歸不歸? 送靈澈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離別詩中常出現“日暮”、“斜陽”、“暮雪”、“暮鐘”等表明傍晚時分的詞語。并非唐人喜歡傍晚時分送別,而是別離這種憂傷的情感與暮色朦朧中的蒼茫感相協調(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時候會伴隨著飛鳥歸林、魚沉潭底,對于遠離家鄉的游子征夫來說,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離情別緒(反襯)。 送友人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共蒼茫。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月光給人的感覺是朦朧、迷離、蒼涼的,這與深邃悠長、委婉憂傷的離情別緒是一致的;再則,月亮含有思鄉、思親的象征義,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懷。 2、離別詩中多出現長亭、渡口、南浦等空間意象。 勞勞亭歌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猴L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注釋:勞勞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約十五里左右,是沿長江順流而下的必經之地。送別之人常在此駐足,目送行人漸行漸遠。后來,勞勞亭便成了離別感傷的代名詞。 謝亭 謝亭離別后,風景每生愁??蜕⑶嗵焱?,山空碧水流。 注釋:謝亭又稱謝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齊詩人謝晀所建。后來謝亭成為宣城著名的送別之地,也便成了離愁的代名詞。 灞陵行送別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注釋:長安東南三十里處有一條灞水,漢文帝葬于此,遂稱灞陵,水邊有灞陵亭。唐代人們出長安東門相送親友,常在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詩里常和別離聯系在一起。 南浦別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云莫回頭。 注釋:唐朝水運發達,大運河與眾多的河湖構成四通八達的水網。行旅之人出門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濱,是著名的水濱送別地。 常見意象: 楊柳、楊花或柳絮 鄭谷《柳》:“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若春風。”以柳絮表達離別之情。 日暮 月 酒 秋 春草 這一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喻離恨。如《楚辭` 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樂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詩前半寫草,暗寓送別;后半寫別,不離春草。使“春草”和“別情”相聯系。開頭實寫,結尾轉為虛擬。本詩以古原上離離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別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以碧草連天,表現離別羈旅之情。 水 古詩中以水為意象表達送別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寫別情,但仍“不及”汪倫送我時的情誼。再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那送別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向東流去,連綿不斷。 春色 王維在《送沈子福歸江東》中對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在這首詩中作者把對朋友的惜別之情,比作遮擋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鮮,化抽象的感情為具體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體的意象,作者以此來表達具體的情感,化無形為有形,化無情為有情,更形象地表達離別之情,仿佛看得見,摸得著。宋丹丹說:“你要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送別之地 中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地方表示送別,此后也就成為專有的送別之地。 長亭 南浦 指南面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后來常用來指稱送別地。 南浦多見于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它成為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與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這一名句有很大關系。江淹作《《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別詩中明顯多了起來;到唐宋送別詩詞中出現得則更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寫送別的詩詞中,也浸染了離情別恨,像長亭一樣成為唐代送別之處的代名詞。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詞牌多被用來寫惜別傷離之情或羈旅愁懷。古人水邊送別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后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作“圍城”、“陽關”。 柳岸:古人送別有折柳的習俗,后來就用“柳岸”指送別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除此,還有謝亭、西樓、勞勞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別之地。 以上幾種意象是送別詩中經常出現的,見到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達一種送別之情。 寒蟬、船(舟)、古道、夕陽、西風、灞橋、等也都是與離別有關的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