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lnn11"><strike id="lnn11"></strike></track>

      <noframes id="lnn11"><pre id="lnn11"><ruby id="lnn11"></ruby></pre>

        <track id="lnn11"></track>
        ?

        當前位置: 首頁 > 古詩考題 > 考題分析 >

        2014年高考語文試題詩歌閱讀答案解析及賞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mckmama.com    發布時間:2014-08-11 10:10
        2014年高考語文試題詩歌閱讀答案解析及賞析
        (新課標卷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無名氏①
        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淥欲生漪,雨晴還日西。
        簾半卷,燕雙歸。諱愁無奈眉②。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劫遲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觀。②諱愁:隱瞞內心的痛苦。③劫:圍棋術語。
        8.詞上半闋的景物描寫對全詞的感情抒發起了什么作用?請結合內容分析。(5分)
        【答案】奠定了詞的情感基調。春風吹雨,殘紅滿地,詞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來寫風雨雖停,紅日卻已西沉,凄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層暗淡的暮色。
        【試題考點】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結構作用
        【試題解析】詞的上闋主要在寫景,描寫的是凄涼的景象場面:絲絲細雨被和暖的春風吹送著,飄灑在繁花落盡的樹枝上。滿地落花被雨水澆濕,再也飛舞不起來了。池塘里碧綠的水面上隨風蕩起微微的波紋。雨晴了,一輪斜陽依舊出現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發的是一種“哀”情,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
        9.末尾兩句表現 了詞中人物什么樣的情緒?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闡述。(6分)
        【答案】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思緒紛亂、無法排遣的愁情。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動作來表現的?;厣碚須埰宀⑾肜m下,借以轉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猶豫不決,落子遲緩。
        【試題解析】下闋寫當主人公在百無聊賴中卷起珠簾,恰恰看到燕子成雙成對地飛來飛去。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懷愁緒。這種愁緒實在難以排遣,滿心想加以掩飾,無奈卻在緊蹙的雙眉中顯露出來。于是只好強打精神,翻身起來,繼續下那盤沒有下完的棋。豈料應劫之際,她竟然舉棋不定,沉吟半晌,難以落子。最后兩句借續下殘棋的動作來表達自己難以排遣的愁情。
        【詩歌賞析】
        “春風”二句起調低沉,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風吹雨已自凄涼,而花枝已凋殘矣,風雨仍依舊吹打不舍,景象更為慘淡。“落花無可飛”,寫殘紅滿地,沾泥不起,比雨繞殘枝,又進一層,表面上寫景,實際上滲透著悲傷情緒。兩句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調。
        三、四句寫雨霽天晴,按理色調應該轉為明朗,情緒應該轉為歡快??墒遣蝗?,詞的感情旋律仍舊脫離不了低調。蓋風雨雖停,而紅日卻已西沉。因此凄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層暮色。
        詞的下闋,由寫景轉入抒情,仍從景物引起。“簾半卷,燕雙歸”,開簾待燕,亦閨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許之愁,無他,“雙燕”的“雙”字作怪耳。其中燕歸又與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襯?;湟岩鸺t顏易老的悲哀;燕歸來,則又勾起不見所歡的惆悵。燕雙人獨。怎能不令人觸景生愁,于是迸出“諱愁無奈眉”。
        一個警句。所謂“諱愁”,并不是說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內心的愁緒,而是言“愁”的一種巧妙的寫法。“諱愁無奈眉”,就是對雙眉奈何不得,雙眉緊鎖,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語似無理,卻比直接說“愁上眉尖”藝術性高多了。
        結尾二句,緊承“諱愁”句來。因為愁詞無法排遣,所以她轉過身來,整頓局上殘棋,又從而著之,借以移情,可是著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遲緩,難以應敵。這個結尾通過詞中人物自身的動作,生動而又準確地反映了紛亂的愁緒。
        (新課標卷II(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8-9題。
        含山店夢覺作  [唐]韋莊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宿漁家       [宋]郭震
        幾代生涯傍海涯,兩三間屋蓋蘆花。
        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
        [注] ①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人(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吳越等地。②郭震:字希聲,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詳。
        8.韋莊在詩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現感情的?請簡要分析。(5分)
        【答案】韋莊在詩中用虛實相生的方法來表現自己的感情。詩的首聯先寫“實”,寫自己“等閑揮袂”“別家”“客天涯”的豪邁和瀟灑;詩的第二聯寫“虛”,虛寫自己的“燈前一覺”所做的夢。這“夢”是“江南夢”,即思家夢。詩人將離家的苦悶轉入到夢境,以此寄寓自己現實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襯自己的“惆悵”和孤獨,“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詩人的感傷表露無遺。
        【解析】解答此題,要學會運用一些賞析詩詞的術語來概括,比如,對抒情詩,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對說理詩,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還有動靜結合、有聲有色等。
        9.兩首詩都寫到“燈前”,這兩處“燈前”各自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6分)
        【答案】雖然兩首詩都寫到“燈前”,但是,這兩處“燈前”所表達的詩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韋詩的 “燈前”透露出詩人的孤獨與無奈。郭詩的“燈前笑說”描寫了漁人待客的熱情,主客之間無拘無術、愉快交談的生活情象,從而引出了下文漁人笑說的內容,用平易樸素的語言表達出艱辛人生中的詩意美。
        【解析】解答此題,要注意到,雖然題目只是問的兩個“燈前”所表達的不同意思,答題時必須緊扣這個基調。
        韋莊《含山店夢覺作》詩歌賞析
        【注釋】
            ①含山:唐武德六年(623),分歷陽縣西部地區原龍亢縣境域設含山縣,縣以境內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橫山?!肚逡唤y志》說:“在含山縣西三十里,崔巍雄峻,群山列峙,勢若吞含,唐因以名縣。”《太平寰宇記》又說;“以縣境眾山所含,故名含山縣。”一說含山在今山西聞喜。  ②袂:衣袖。   ③覺:睡醒。
        【賞析】
            這是一首羈旅鄉思的經典作品。
            在唐代詩人那里,“回家”與“仕進”是一對永遠無法解決的矛盾。對于銳意進取、自視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業無成,寧可“一醉任天涯”,決不輕易還家,必須堅忍地前行。這便有了韋莊將“流離”“別家”當作一種習慣,成為生活常態。與其他詩人相比,韋莊似乎表現得更為灑脫,更加決絕,“等閑揮袂客天涯”,唐人的胸襟、氣度與抱負盡出,毫無悲悲切切之感。韋莊的行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是唐末亂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這句詩,最能表現唐代士子氣度。
            但是鄉思功名兩不棄,又誰也克服不了誰,自然會讓許多詩人不約而同地將這份苦悶轉入到夢境,以此寄寓自己現實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韋莊一生又是飽歷艱辛,讀書時數米而炊,秤薪而爨,加之早嘗寇亂,間關頓躓,其漂泊流浪之苦、去鄉懷國之痛的體驗不可不謂深刻,這些在他的詩作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孤燈所具有的悲劇意味,透露出詩人的孤獨與無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詩人的感傷表露無疑,那是一種凄然的美,仿佛萬籟俱寂之夜,只有一盞孤燈,作者企圖在黑夜中尋找寄托,然而醒來時卻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讓人愈加惆悵。
        羈旅漂泊本是人生常有的際遇,而在離亂的時代更不足為奇。他善于從內在的角度契入,以其深刻的感悟力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使這種人之常情顯得格外動人。全詩的境界直白而不深隱,其間卻處處涌騰著感情的潮流,那淡定,那昂揚,那思念,那愴然,甚至那惆悵迷茫的嘆息都發自內心深處,若隱若現,既不激烈,也不哀怨,厚重深摯,令人品味不盡,使人想見風度。夜深人靜,好夢攪醒后的詩人,興盡悲來,他心頭襲上的哀感絕不止一己的生命飄泊無著之感,更是人類生命的蒼然之悲感。韋莊這種清麗柔婉詩風,屬于典型的晚唐格調,于此詩猶見一斑。
        宿漁家郭震
        注釋  生涯:生活。海涯:海邊。
        【譯文】
         世代在海邊生活,幾間小屋上面覆蓋著雪白的蘆花。白天在海上捕魚雖然辛苦,但晚上歸來,有青天明月、大海濤聲伴送到家,真是開心愜意。
        賞析:
         從體裁角度看,這是一首七絕詩。全詩寫夜宿漁家所感到漁家生活的苦樂與漁民豪爽樂觀的性情。首句“幾代生涯傍海涯”中疊用兩個“涯”字,把生涯與海涯聯系起來,形成音節樸實流暢,樸實中見巧思的妙處。“兩三間屋蓋蘆花”句中的“蘆花”意象,簡潔準確地勾勒出漁家的生活環境。
        “燈前笑說歸來夜”句中的“燈前笑說”描寫了漁人待客的熱情,主客之間無拘無術、愉快交談的生活情象,從而引出了下文漁人笑說的內容:白天的時候在海上捕魚雖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歸來,有青天明月、大海濤聲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開心愜意。詩的最后兩句寫得極自然、優美、有意境,令讀者和詩人一起欣然神往。該詩用平易樸素的語言表達出艱辛人生中的詩意美,是很不容易的。
        (重慶卷)12.   閱讀下面這首散曲,然后回答問題(7分)
        商調·黃鶯兒  贈燕
        [清]張漸
        花落意難堪,向泥中,著意銜,攜歸畫棟修花口。珠簾半城,烏衣半摻,最難消王謝堂前憾。語呢喃,千般訴說,只有老僧諳。
        [注] 花口:指初開的花。因花開時如口張狀,故稱。
        (1)作著描寫燕子,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3分)
        【答案】(1)擬人,用典,虛實結合。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攜歸畫棟修花口”“千般訴說”等是擬人。“王謝堂前”,即王導和謝安,“烏衣巷”,原是三國東吳禁軍的駐地,后東晉王謝再此居住,繁華一時,終歸衰落,與“花落”“銜花”等實寫對照,既是用典又是虛寫。
        (2)散曲中 的燕子為何不銜泥而銜花?作者這樣寫抒發了怎樣的情?(4分)
        【答案】(2)憐惜花朵零落,銜花去修補彩繪的房梁上彩繪的花朵。抒發了惜花傷春、痛惜衰敗的感情。
        【解析】 “攜歸畫棟修花口”即修補房梁上斑駁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寫燕子惜花故銜花,實則寄托了作者惜花傷春之情。后四句通過寫“烏衣巷”的衰落,“王謝”家族的沒落以此抒發痛惜衰敗之感。
        鑒賞
            張潮(1650—1707后)(84)懷才不遇,流寓揚州十年之久,不免也染上沈仕(約1490—1565)的香奩曲風(85),如〔南中呂駐云飛〕“效沈青門唾窗絨十首”、〔南仙呂桂枝香〕“十香曲”十首之類,是其小令的主體風格,但在套數中竟出現隱括《出師表》、《陳情表》、《祭十二郎文》、《吊古戰場文》四套悲憤慷慨的曲風,想必是受到時局劇變的激發。在張潮小令一片南曲軟香氣息中,唯有〔南商調黃鶯兒〕“贈花間四友”(86)較為可觀,其“贈鶯”云:“愛煞小幽禽,著黃衣,恰似金。……喜愔愔,天生不妒,到處結同心。”似在贊美天真無邪的美少女(或美少年);其“贈蝶”云:“雙飛惹得我癡心艷。美修髯,便教夢化,栩栩又何嫌。”化蝶的遐想,倒也浪漫。四首詠物之中,私意以為“贈燕”與“贈蜂”是以重筆書寫言外心聲:
            花落意難堪,向泥中,著意銜,攜歸畫棟修花□。珠簾半緘,烏衣半摻,最難消王謝堂前憾。語呢喃,千般訴說,只有老僧諳。(贈燕)
            瘦小最無端,向花心,著意鉆,偷香手段生來貫。纖腰那酸,烘聲似歡,釀成芳醴供緡算。漫盤桓,兩衙朝罷,一樣散千官。(贈蜂)固然“贈燕”一首免不了“王謝堂前”、“烏衣巷口”的老套,但是前三句含意甚深,交織著時代的悲涼。次首特寫蜂兒巧小蜜甜,鉆營手段,是諷刺性強的佳作。
        簡析:
        作者以隱逸生活為樂,此作就是寫他對自己隱居生活所感受到的樂趣。生活簡樸,山竹炊粳米飯,山水煮山茶,“山芋山薯,山蔥山韭,山果山花”。住在山上,吃在山林,欣賞的是山中風光。事事離不開“山”,偉岸的山、崇高的山,使得他對自己的山居生活感到高潔。很顯然,這里飽含著與傳統世俗生活的對抗情緒。
        (安徽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
        阮郎歸  西湖春暮
        [南宋]馬子嚴
        清明寒食不多時,香紅漸漸稀。番騰①妝束鬧蘇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兩兩叫船兒,人歸春也歸。
        [注]  ①番騰:同“翻騰”。②凌波: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8.這首詞通過人物動作神態表現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4分)
        【解析】本題考查了古代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對詩歌人物形象的情感進行分析,是這道題的答題方向,然而題干還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動作神態描寫。因此,考生解答這道題,首先必須從詞作中找到詞人對西湖游人描寫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動作神態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騰妝束鬧蘇堤”,人們在蘇堤上裝束鮮艷,翻騰熱鬧,想要留住春天,表達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寫觀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無法移步,表達了傷春之情;“三三兩兩叫船兒”,寫雨后春去,人們也紛紛叫船歸家,表現了對春歸的黯然心傷和無可奈何。
        9.這首詞描寫了暮春之景,請從點面結合的角度作簡要賞析。(4分)
        【解析】本題考查對古詩詞中表現手法的鑒賞能力。題干已經指出賞析的角度“點面結合”,賞析的內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應從點面結合的描寫手法中去分析詞人的寫景之句。“面”即是對晚春季節西湖景色的整體描繪,“點”又是詞人從萬千西湖景色中擷取的一些獨特意象描繪以及寫人時的細節描寫。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時,香紅漸漸稀”寫清明寒食時的鮮花凋謝的暮春總體景色,人們鬧蘇堤總寫游蘇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個個細節場面,是點。女子駐足不行,人們陸續叫船回家,也是點。點面結合,描寫了蘇堤的春暮之景。
          【作者】
        馬子嚴(生卒年不詳),南宋文人,字莊父,自號古洲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淳熙二年(1175)進士,歷鉛山尉,恤民勤政。長于文詞,為寺碑,隱然有排邪之意,為倉銘,藹然有愛民之心(《嘉靖鉛山縣志》卷九)。能詩,嘗與趙蕃等唱和,《詩人玉屑》卷一九引《玉林詩話》,謂《烏林行》辭意精深,不減張籍、王建之樂府”。嘗知岳陽,撰《岳陽志》二卷,不傳(劉毓盤《古洲詞輯本跋》)。其馀事跡無考。據集中《金陵懷古》、《詠瓊花》諸作,知其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近人趙萬里輯有《古洲詞》二十九首?!度卧~》第三冊錄其詞?!度卧姟肪矶錙錄其詩五首。
        【賞析】
            本篇描寫南宋都城杭州市民暮春游覽西湖的情景。清明、寒食一過,百花逐漸凋謝,人們為了挽留春光,紛紛出城來到蘇堤之上,盡情游賞。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們的用意,終于隨著游人的船兒默默無言地歸去了。小詞抒寫惜春之情,構思新穎,讀來別有一番韻味?!掇ワL詞話》謂其“翻騰妝束鬧蘇堤”句,“形容粗釵膩粉,可謂妙于語言”,表現出濃厚的市民色彩。繪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畫面,從而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審美效果。其中“翻騰妝束鬧蘇堤”一句,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表達了身臨其境的美感。
        (廣東卷)10.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
        望江怨   送 別
        [清]萬樹
        春江渺,斷送扁舟過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遙比沙鷗小。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樹梢。
        (1)這首詞的前四句描寫了怎樣的送別場景?(3分)
        (1)前四句描寫了一幅纏綿婉惻又悲涼寂寥的送別場景:友人乘舟遠行,詞人佇立江邊,春水渺茫,行舟遠去,愁云慘淡,小舟漸行漸遠,最后惟見比沙鷗還小的點點白帆。(春天的傍晚,詞人在江別送別友人,看著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漸行漸遠;天邊濃云片片,帆船越行越遠,比沙鷗還要小,詞人心中不覺愁云慘淡。)作者以景襯情、含蓄蘊藉地將離別時難舍難分的情緒表現韻味十足。
        (2)怎樣理解“怪人催去早”?請結合全詞分析。(4分)
        (2)詞人目送友人扁舟漸行漸遠,不忍離開;天邊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遠,比沙鷗還要小。而此時夕陽還有“一竿紅”,詞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著要早早離開,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詞沒一句言離別,一“怪”已使詩人的離別之情渲染到了極致,反常心理正好表達了(反襯)詩人對友人濃烈的不舍和留戀,足見兩人友情之深。
        【解析】
        萬樹(1630-1688),字紅友,一字花農,號山翁、山農,明常州府宜興(今江蘇宜興縣)人。他才思敏捷,學識明達,工詞善曲,不僅是詞學家,而且是著名戲曲文學作家。萬樹少年時即遭變亂,嗣后家境清寒,長期飄泊四方,歷在山西、陜西一帶游歷。清順治年間以監生游學北京,未得官而歸??滴跄觊g入兩廣總督吳興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議皆由其執筆,閑暇時作劇供吳家伶人演出??滴醵吣辏?688年)終以懷才不遇,憂郁積勞成疾,拜辭吳興祚回鄉,不幸病死于廣西江舟旅途中,終年僅58歲。
        萬樹是我國清代著名的詞曲家,詞曲風創新,碩果累累,其新編的《詞律》對中國詞壇的貢獻尤為巨大,影響深遠。
        萬樹送別詞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锻?bull;送別》這首詞運用比興手法,以景襯情、含蓄蘊藉的表達效果更加明顯。全詞雖沒有一句言離別,但所描繪的景致,將離別時難舍難分的情緒表現得纏綿婉惻,韻味十足。
        分析題目《望江怨·送別》顧名思義為一首送別詞。以“送別”為主體的詩詞,多為纏綿不舍之情。
        分析詞句:抓關鍵意象。詞中“春江”“殘照”交代了送別的地點和時間,“斷送扁舟過”可見行人已遠行;“愁云”“恨”可看出詞人送別時的愁情別恨,最后一句“怪人催去早”,可以看出殘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喚早點回去,又怎能不“怪”!怪者,埋怨、責備也。
        概括詞義:(友人乘舟遠行),詞人佇立江邊,眼前春水渺茫,一望綿遠,不見端際。詞人目送行舟,一直望到遠去的小舟過了樹木的梢頭,此時,愁如云積,小舟漸行漸遠,最后船已不可見,惟見點點白帆,比沙鷗還小。這時剛好有人“催去早”,詞人心中生恨,反倒責怪起催促者來,更感慨若非殘照只余“一竿”高,怕還會與友人相敘一番吧。
        解答問題:
        第一問:這首詞的前四句描寫了怎樣的送別場景?
        這道題考的是分析概括場景。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可分三步走:先總體概括,再進行細節分析,最后點明場景與氛圍。
        總體概括:在春天的傍晚,詩人在江別送別友人。
        細節分析:前方江水渺茫,(詞人)看著友人的扁舟漸行漸遠,被岸邊的樹梢遮住了部分;天邊濃云片片,帆船越行越遠,比沙鷗還要小”。
        點明氛圍:“愁云”一詞點明了詞人此時此刻的心情“愁云慘淡”、“悲涼寂寥”。
        形成答案:前四句描寫了一幅悲涼寂寥的送別場景:春天的傍晚,詞人在江別送別友人,看著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漸行漸遠;天邊濃云片片,帆船越行越遠,比沙鷗還要小,詞人心中不覺愁云慘淡。
        第二問:怎樣理解“怪人催去早”?請結合全詞分析。
        這道題考的是結合語句,分析全文內容,概括思想情感。審讀題干,抓住“怪”這個心理描寫,著重分析其對抒發詞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題干“結合全詞”,梳理出全文的情感脈絡,分析詞人為何“怪”?“怪”什么?“怪”的情感怎么一步步展開。
        答案:詞人在友人的帆船出發之后仍舊不忍離開,目送扁舟漸行漸遠,第一次渲染了不舍之情;天邊濃云片片,帆船越行越遠,比沙鷗還要小。“愁云”再次渲染出此人的離愁;看這時夕陽,還有“一竿紅”,詞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來,怪其催著要早早離開,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這里的“怪”進一步反襯了“不舍”,此時情感已經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使詩人的離別之情渲染到了極致,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濃烈的不舍和留戀,從而可以看出兩人友情之深。
         【賞析】
        題曰《送別》,此刻行人已去,但仍可見其行舟,詞大半從“舟”字著筆。
        春江水暖,一望綿遠,不見端際。“渺”同“淼”,有浩淼意,更有邈遠意。釋皎然《奉送袁高使君詔征赴行在》云:“遐路渺天末”。詞人佇立江邊,目送行舟,水長天遠,似都沒有盡頭。次句緊承上句,仍是江邊人注目之所見:望呵!
        望呵! 一直望到遠去的小舟過了樹木的梢頭。“斷送”,一般作消磨、棄絕、打發等義解,在這里均不甚妥切,實際是目送而至于盡 (“斷”),極言所望之遠。
         “杪”,樹木的末梢。孫覿《西山超然亭》詩:“孤亭坐林杪,俯見飛鳥背。”孤亭高過樹杪,所以才“俯見”。船已行遠,故所望之人似覺船已越過樹梢在前進。首二句十個字,將送者神情專注和船行漸遠的情狀,描繪極為精細。接二句說,船越行越遠,船體已不可見,惟見點點白帆,比沙鷗還小。這里“青未了”從文義說接下句,指“布帆”,正“孤帆遠影碧空盡”時,惟有點點白帆可以望見。而愁如云積 (所謂“愁云慘霧”,見《景德傳燈錄》卷22),是此時詞人的感受。“布帆”,布質的帆?!稌x書》卷92《顧愷之傳》:“后為殷仲堪參軍,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荊州,愷之嘗因假還,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風大敗。愷之與仲堪箋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穩,布帆無恙。”李白《秋下荊門》:“霜落荊州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布帆遙比沙鷗小”,可看作寫實,但亦寓有對行者的祝愿。
        最后說:“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殘照”,夕陽、落日。孟浩然《同獨孤使君東齋作》:“竹間殘照人,池上夕陽浮。”殘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喚早點回去,又怎能不“怪”! 怪者,埋怨、責備,見怪也。
        這首小詞,除去首句三個字作為“送別”的背景 (季節、地點) 外,似句句都在描繪景物,但從送者注目遠望的諸種景物中,凝聚成對行者的無限深情。
        詞中有人,呼之欲出,請看他用全副精神望行舟,似乎都有點呆了。最后既“恨”又“怪”,如不是殘照只余“一竿”高,怕還會相敘一番吧。萬樹寫情的小詞,多疏雋澹蕩,情隱景中,讀后有有余不盡之妙。
        (江蘇卷)10.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回答問題。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
        韋應物
        九日驅馳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
        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二)
        李商隱
        城郭休過識者稀,哀猿啼處有柴扉。
        滄江白石漁樵路,日暮歸來雨滿衣。
        ⑴請簡要分析第一首詩中作者情緒的變化過程。(3分)
        【答案】乘興而往——悵惘不遇——欣賞嘆慕
        【解析】“九日驅馳”是欣然前往的,“尋君不遇又空還”是悵惱的,友人“詩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賞的。認真把握、解讀每句詩,情感的體悟應該沒有什么問題。
        【評點】關于情感變化的題型,江蘇已經命制幾次了,最為典型的是2009年命制的岳飛《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中的一題:詞的開頭寫作者登黃鶴樓遙望中原,結尾說“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如此題型,應給予學生好好地訓練。
        ⑵第二首詩中從哪些地方可看出“隱者”的身份?請簡要概括。(3分)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與漁樵為伍;居室簡陋。
        【解析】“城郭休過識者稀”,是言不要經過城郭,因為認識他的人少;“哀猿啼處”,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來的“猿啼”;(此句有點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簡陋;“漁樵路”,是言他過著漁樵生活,是隱也;“日暮歸來雨滿衣”,是言他完全與山相融也,亦隱也。
        ⑶ 請分別賞析兩首詩結句的表達效果。(5分)
        【答案】第一首詩的結句,友人的家門前寒風陣陣,正對家門的山滿覆白雪,從觸覺、視覺的角度寫出了友人住處清冷的環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詩風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潔的品性;第二首詩的結句,傍晚回來,山雨打濕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虛寫)友人整天與山為伍、與自然相融的隱逸情趣,(或者從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達作者對友人隱逸生活的羨慕之情。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鑒賞
        唐制,官吏每旬休假一日。這首詩第一句敘寫自己的一旬中九天為官務奔忙,好不容易迎來了一個休假日。
        第二句寫詩人利用休假日去拜訪友人王侍御,不料撲了個空。“不遇又空還”五字把詩人滿心歡喜尋訪不遇的沮喪、懊惱表現得非常真切。
        三四句詩人宕開詩筆;從贊美友人詩思之清入手,進而襯托出友人不凡的人格。韋應物說,難怪友人的詩思如此清澈而沁人心骨,原來他所居住的環境如此清冷幽靜,不僅門對著潺潺溪流,仰頭還可看到白雪皚皚的山崗呢!末句妙語雙關,既是友人居住環境的具體描繪,又是友人詩思詩境的比況形容,其中透露出的對友人的欽慕之情宛然可見,韋作構思之妙,于此可窺一斑。
        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二)
        義山開始想象隱者現在的境況。
        “城郭休過識者稀,哀猿啼處有柴扉”。隱者不愿生活于城市,不愿經過城市,所以認識他的人很少,他的平生志向就是“江湖歸白發,天地入扁舟”,過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雖然意境有些凄涼——“哀猿啼處有柴扉”,但這并不能改變隱者的志趣。
        依然是最后兩句,最有意境。“滄江白石樵漁路,日暮歸來雨滿衣”。滄江白石樵漁路,雖然是三個并列的名詞相連,但是依然是動態的,因為這是隱者漸次走過的路,一個悠然的隱者,行于滄江之上,走過白石之地,踏過樵夫的路,穿過漁夫的徑,就這么一路灑脫地走來,從清晨走到日暮,然而傍晚時分,忽然下起了一陣秋雨,以至“雨濕滿衣襟”。
        前一首,我感覺到了自然界的生命于時間中的流動;后一首我感覺到了人于自然中的流動。從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一種細微的令人感動的運動,生命的一種尋常的而又不尋常的律動,這也許就是生命中的常與變。
        (湖北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早  
        羅鄴
        一點燈殘魯酒醒,已攜孤劍事離程。愁看飛雪聞雞唱,獨向長空背雁行。
        白草近關微有路,濁河連底凍無聲。此中來往本迢遞,況是驅羸客塞城。
        (1)這首詩是如何表現“早發”之“早”的?請作簡要分析。(5分)
        【答案】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來體現“早”。首聯“燈殘”表明天尚未明,但詩人已經攜劍登程;頷聯“雞唱”表明天剛黎明時分,“獨”表明由于時間尚早,學科,網路上還沒有行人;頸聯“白草”“微有路”寫出晨霜猶在,草呈白色,光線尚暗,道路還看不分明;時間較早,氣溫低,“濁河”也因天寒而“凍無聲”。
        【解析】本題屬于詩詞鑒賞中的“一字領全詩”的題型,這類題目解答時,要先總述詩中是“如何體現”的,也就是關鍵方法,然后結合詩句逐一分析即可??键c: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請賞析“獨向長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達效果。(3分)
        【答案】“背”是背著,也就是方向相反。詩人獨自一人朝著與返鄉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鄉的雁反襯出客居邊塞的詩人孤獨寂寞的飄泊之感和濃重的思鄉之情。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語言中的“煉字”,這類題目答題時既要指出該字含義、所用手法,還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詩中的表達效果及作用??键c: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晚年在長期失意潦倒、漂泊無依的情況下,以垂老之身赴職塞北邊關途中所作。全篇籠罩著悲涼愁郁的氣氛.首聯交待時間,緊扣詩題。從燈殘酒醒,可以想象前夜曾有多少愁懷難以排遣,故只能以酒澆愁,一醉方休。然而宿酒才醒,惟見一點殘燈明滅,萬事依舊,又將踏上北去關山之路?心中的悲苦自不待言。次聯承上聯“離程”寫來,明點“愁”字,全是離人眼中情景。孤身早行,偏偏遇上漫天飛雪;浩浩長空,大雁結伴南歸,而“我”則單人只影,離鄉背井,反向北而去。古詩百科首發此于理相背、于情相違之事,真是不勝其苦、難堪其愁。如果說前二聯是抒情為主,以情帶景,那么第三聯極寫邊地荒涼,于景中見情。曠野漠漠,唯見塞北特有的白草凄凄。“近關微有路”正反見大野無路,荒無人煙,濁河連底凍徹,此是正寫,更于凄清中見出悸惘之思。在這無聲的空茫之中,詩人內心的愁苦部結已久,再也不能忍耐,故于末聯發為深沉而又無奈的慨嘆。江甫、塞北,本已千里迢迢,艱辛備嘗,更何況蹇驢只鞭,煢煢獨行,此中況味,人何以堪!
        此詩之精粹在頸聯,這不僅因其寫景深切邊地景象,更由于它在全詩結構中的地位。一、二聯均明寫征行,此聯如再明寫,必平直無味,唯如此移情人景,轉明為隱,方能既拓開境界,又造成感情之諄蘊。有此一弛,尾聯再轉入明寫,發為感憤,方于詩勢跌宕之中,見出感情之邵結奔涌。
        羅鄴 luó yè
        (825—?),字不詳,余杭人,有“詩虎”之稱。約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父為鹽鐵吏,家貲鉅萬。子二人俱有文學名,羅鄴尤長律詩,才智杰出,筆端超絕,氣概非凡。以七言詩見長。在咸通、乾符年間(860—879),時宗人羅隱、羅虬俱以聲格著稱,遂齊名,號“江東三羅”。其詩寫身世之感,頗有理趣,如《仆射陂晚望》中有“身事未知何日了,馬蹄惟覺到秋忙”之句,頗受宋人稱許。間用俚語入詩,曉暢明白。明代有人將羅鄴置于“三羅”之首,輯有《羅鄴詩集》一卷,《全唐詩》卷六五四收其詩。羅鄴在唐咸通中,屢下第,有《下第》句云:“故鄉依舊空歸去,帝里如同不到來”。江西觀察使崔安潛侍郎廉平時就很仰慕羅鄴詩作,問江西,時羅鄴適漂泊湘、浦間,欲用之,為幕吏所阻。既而俯就督郵,不得志,踉蹌北征,赴職單于牙帳。在光啟末年至大順間(888—891),羅鄴以垂老之身,踉嚙北行,往帳前任職。生活在萬里沙漠中,舉目無親,舉事無成,前途無望,郁郁而終。羅鄴去家愈遠,萬里風沙,滿目誰親,郁郁而終。光化中(898—901),以韋莊奏,追賜進士及第,贈官補闕。羅鄴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點絳唇·訪牟存叟南漪釣隱    周晉
        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盡長無侶。自對黃鸝語.
        絮影蘋香,春在無人處。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
        8.“卷簾盡放春愁去”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何妙處?請結合詞句賞析。(5分)
        此句采用了比擬(擬物)的手法,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變得形象、生動。
        9.此詞寫春,有人讀出了愁,有人讀出了喜,請結合全詞談談你的理解。(6分)
        答案一:此詞主要表達了春色惱人的孤獨惆悵之感。上片抒發了卷簾放愁愁仍在的無奈、缺少詩朋酒侶而自對鳥語的寂寞之情,下片抒發了大好春光無人欣賞的惋惜、吟詩而未成的遺憾、梨花飄落如雨的悵惘之情。
        答案二:此詞主要表達了春景無限的欣悅自得之情。上片抒發了卷簾放去春愁的暢快、雖無友人卻獨對鳥語的悠然之情,下片抒發了飄飄絮影脈脈蘋香春在無人處的驚喜、梨花飄落如雨詩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詞既有孤獨惆悵的春愁,又有春景無限的歡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夢初回濃濃的春愁,也有自對鳥語趣味橫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無人處的驚喜,也有梨花飄落如雨的悵惘。
        賞析:
          本詞倚樓懷遠,感傷身世飄零,更寄寓了故國之思。極目所見,皆惹起無窮的哀思離情。上闋寫久客紹興,一片水鄉風光,但筆調有些無奈,至“想如今”句,則明白點出。下闋由己及人,結末愈轉愈深,曲折如意。
          這是一首贈友詞。開頭三句寫極目遠望之景。近處,則是一幅春雨催種的田園圖畫。“新煙禁柳”轉而遙想杭州臨近清明時的景象,“荒城”三句折回眼前情事,勾出書遠夢無的沉痛悵惘。全詞一氣呵成,時空組接,道盡游子客中的傷春傷別之情。
        這首詞是作者客居江陰時,追憶杭州舊游之作。上片以景出情,由此及彼,點出思念杭州西湖美景之意。先寫遠景,起二句為倒裝句,“山空入海”,及“倚樓望極”所見。山聳春空,天登大海,起勢十分壯闊。“一簾”三句寫雨中春耕的農村風光,清麗生動。生活氣息很濃。“想”字是關鍵,觸景生情,引出下文。下片自傷羈旅漂泊,抒懷人之情。前半化用桃梗與沈約兩個典故寫自己的漂泊與瘦弱,“長疑”以下揭示主旨,點明懷人之意。先寫認為很快可見到戀人。結果沒有見到。不但不見人,反而連信也沒有;既然沒有信便退一步,想做夢見一見,可是連夢也做不成,層層轉折,越轉越深,且又是人常歷之生活情境,故極有藝術感魅力。張炎本是貴公子,世代生活在杭州,家中有園林聲伎。宋亡之后家資喪盡,四處漂泊,楊纘曾稱他為“佳公子,窮詩客”。故其對杭州有特殊的感情。全詞由眼前之景聯想到西湖之景,再由自己之愁思而想到西湖之戀情,娓娓道來,意脈清晰,層次井然。是詞林藝苑之佳作。
         (山東卷)14.閱讀下 面兩首宋詩,回答問題。(8分)
        尋詩兩絕句
        陳與義
        楚酒困人三日醉,園花經雨百般紅。
        無人畫出陳居士①,亭角尋詩滿袖風。
        愛把山瓢②莫笑儂,愁時引睡有奇功。
        醒來推戶尋詩去,喬木崢嶸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園花經雨百般紅”與“喬木崢嶸明月中“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特點有何不同?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①艷麗 “園花經雨百般紅”描寫的是雨后園林的美景,一場雨后,園中姹紫嫣紅,色彩艷麗。②清幽“喬木崢嶸明月中”描寫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樹木高聳峭拔,意境清幽。
        【解析】此題分析“景物形象”。分析兩句詩描寫景色的特點時,需要抓住原詩中的“園花”“雨”“喬木”“明月”等意象具體解說,還要注意詩句中描繪的園花“百般紅”,即色彩艷麗的特點,喬木“崢嶸”,即高聳峭拔的特點。
        (2)詩中“陳居士”的形象特點是什么?請結合兩首詩加以分析。(4分)
        【答案】①行為灑脫  “楚酒困人三日醉”“愛把山瓢莫笑儂”從陳居士喜歡喝酒可以看出他灑脫的性格特點。②情趣高雅 “亭角尋詩滿袖風 ” “醒來推戶尋詩去”白天尋詩,夜晚尋詩,表現了陳居士沉迷于詩歌創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此題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注意詩下的注釋,這兩首詩下面有對“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釋,我們可初步判斷出“陳居士”的形象特點;然后抓住對形象的描寫手法,來分析人物的特征。兩首詩中對“陳居士”動作、神態描寫的具體詞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 “亭角尋詩滿袖風 ”“愛把山瓢莫笑儂” “醒來推戶尋詩去”,由此我們便可準確判斷出“陳居士”的形象特點。
        其一
        楚酒困人三日醉,園花經雨百般紅。
        無人畫出陳居士,亭角尋詩滿袖風。
        【注釋】
        ?、俪疲撼禺a的酒。唐皇甫冉《送從弟豫貶遠州》:“憂來沽楚酒,玄鬢莫凝霜。”困人:使人倦怠。
        ?、陉惥邮浚宏惻c義自稱。古有德才而不仕者稱居士。
        ?、弁そ蔷洌褐^苦尋詩句卻無所獲。覓得佳句便寫下來放在衣袖中,既然“滿袖風”,自然沒有詩句了。
        【今譯】
          楚酒使人倦怠,我接連醉了三天,誰料到春雨過后鮮花竟紅遍滿園??上]有人能畫出我惆悵的影象,在亭角尋覓詩句卻只有清風把兩袖漲滿。
        其二
        愛把山瓢莫笑儂,愁時引睡有奇功。
        醒來推戶尋詩去,喬木崢嶸明月中。
        【注釋】
        ①把,持。山瓢:葫蘆瓢做成的酒具。②引睡:猶催眠。
        ?、蹎棠緧槑V:高大的樹木。這里似乎暗指宋王朝不知愛惜、擢用真才,使自己閑置?!睹献?middot;梁惠王》:“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今譯】
        請不要嘲笑我好酒貪杯,苦惱中只有它能催我入睡。醒來時推門走去尋覓詩句,伴著明月在高聳的大樹間徘徊。
        【題解】
           這兩首詩表現的依然是那種寄人籬下,滿懷惆悵,而又無可奈何的愁緒。表達了對無所作為的苦惱和無奈。其一,說自己借酒澆愁愁不去,園花無情依舊紅,有誰能理解苦尋詩句以寄托愁思的詩人呢?古詩百科獨家首發其二說的是別笑我好酒貪杯,只有酒能使我酣睡而暫忘痛苦。一旦清醒,月光下崢嶸的喬木又會引發起我的故國、身世之悲了。
        【賞析】
          這兩首絕句,是陳與義自述其創作情狀的,格調輕松,語句詼諧。
          第一首絕句中,作者暢飲了楚地的美酒,酣醉三日不醒,此時小園里的花兒,經歷了雨水的洗拂,洗出了分外明艷的紅色。此際銷魂,詩思泉涌,一句“無人畫出陳居士,亭角尋詩滿袖風”,是自嘲,亦是自詡??窗?,一位宿酲初醒,便爾尋詩的詩人,此時面對滿園的春色,正站在小園亭中的一角,一面欣賞著這美麗的風景,一面在苦思冥想,搜尋著最能夠表現這自然美景的詩句。一陣清風吹過,詩人的袍袖被風吹得鼓了起來,這滿袖的清風,不正是詩人的詩思最好的憑借嗎?
        第二首絕句中,作者強調了美酒的作用。他說,我就愛喝點酒,拿著葫蘆瓢悠哉游哉,你們可不要笑我。“儂”,是“我”的自稱。酒這個東西,在憂愁之時,能讓你酣然大睡,其功至高至奇,切切不可輕忽。大抵詩思愁郁之時,智慧否塞,難有新意,不如以酒澆愁,先大醉一場,待到從醉中醒來,頭腦分外清明,推門出去,找尋那逝去的詩思,抬頭兀地看見滿院的喬木,在明月的映照下,呈現出各種崢嶸的姿態。此時物與情會,景與境偕,詩思的泉涌,也正在這明月下、樹影間。
        文學創作有其自身的規律,然而創作靈感的來臨,有時確實需要外物的引動。正所謂“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文心雕龍·物色》),陳與義在這兩首絕句中描寫了自己的創作經驗,帶有濃厚的個人情感體驗的色彩,亦可見出作者倜儻佻達的個性。
        【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杜甫,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四川卷)13、閱讀下面的清詩,回答問題。(8分)          
        秋暮吟望
        趙執信
        小閣高棲老一枝①,閑吟了不為秋悲。
        寒山常帶斜陽色,新月偏明落葉時。
        煙水極天鴻有影,霜風卷地菊無姿。
        二更短燭三升酒,北斗低橫未擬窺。
            【注】①“一枝”語出《莊子·逍遙游》“鴻鵠巢于深林,不過一枝”。“老一枝”意為終老山林。
        【解析】
        詩人簡介:趙執信(1662~1744)清代詩人、詩論家、書法家。字伸符,號秋谷,晚號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東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歲中秀才,十七歲中舉人,十八歲中進士,后任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
        二十八歲因佟皇后喪葬期間觀看洪升所作《長生殿》戲劇,被劾革職。此后五十年間,終身不仕,徜徉林壑。趙執信為王士禎甥婿,然論詩與其異趣,強調“文意為主,言語為役”。所作詩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詩歌分析:此時當作于趙執信被革職之后。詩歌內容時令是秋季,時間是暮色夕陽,首聯自言愿意“棲老一枝”“不為秋悲”,實則是對現狀不可改變的無奈之嘆,看似曠達,實顯無奈。后面三聯以“斜陽”“落葉”“孤鴻”“殘菊”“短燭”“低橫北斗”等低沉意象為主,綴詞成章。惆悵失意之情溢于言外。全詩不脫中國文人傳統的悲秋情懷。
             ⑴簡要賞析頷聯中“常”“偏”兩詞的妙處。(3分)
        【解析】此題延續四川高考愛出“煉字”題的風格。解答時理解詞義,把握準情感,并結合詩句實據分析即可。難度不大。
        【答案】
         ?、?ldquo;常”字強調時間頻度,將隨朝暮變化的山色寫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態,將新月照落葉的自然現象視為有意為之。“常”與“偏”改變景物的客觀性,為情造景凸顯詩人心緒與情感。
         ?、票驹姳憩F了詩人怎樣的心境?結合全詩簡要分析。(5分)
        【解析】此題考查心境。屬于“鑒賞詩歌的情感”考點,學生解答時需要注意幾點:一是讀懂詩歌,理解情感;二是要會逐聯分析;三要語言準確優美,表達出詩人的心境,鑒賞出詩歌的美感。難度較高。
        【答案】
         ?、圃娙丝此茣邕_、閑淡,實則落寞、惆悵。首聯即說“了不為秋悲”,詩人的心境看似曠達、閑淡;中間兩聯汗衫、落葉、霜風、殘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調,透露出內心深處的憂傷與落寞,尾聯燭光下飲酒的情景,流露出終老山林的惆悵。


        ------分隔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