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白馬誰家子?黃龍邊塞兒。 天山三丈雪,豈是遠行時。 春蕙忽秋草,莎雞鳴曲池。 風催寒梭響,月入霜閨悲。 憶與君別年,種桃齊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終然獨不見,流淚空自知。 ①下列對本詩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詩寫白馬子(邊塞兒)遠戍邊塞,閨中人憶之而流淚,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寫出了從春天到秋天,閨中人孤獨難耐,承受著思念的苦痛。 C.“憶與君別年”兩句寫當年離別時種下的桃樹十分矮小,表達了歲月易逝的悲痛。 D.“終然獨不見”兩句點明題意,使用一個“空”字,飽含了閨中人思夫絕望之感。 ②簡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數詞使用的藝術效果。(4分) ③清代學者王琦說:“楊升庵曰:太白詩:‘天山三丈雪,豈是遠行時。’又云:‘水國秋風夜,殊非遠別時。’‘豈是’‘殊非’,變幻二字,愈出愈奇。”請結合詩句內容分析這兩個詞語使用的妙處。(5分) 參考答案: ①(3分)C ②(4分) 【答案示例】 “百馀尺”運用夸張手法與“種桃齊蛾眉”形成對比,令人產生無限的遐想,寫出桃樹之高,時間的流逝,表達了閨中人對丈夫的思念之苦。(言之有理即可) ③(5分) 【答案示例】 “天山三丈雪,豈是遠行時”意思是天山雪深三丈,難道是遠行的時候嗎。“豈是”一詞使用反問語氣,借女子對丈夫在如此艱苦惡劣的情況下仍要戍守邊塞的不解,表達了詩人的反戰情緒。 “水國秋風夜,殊非遠別時”是說在水鄉秋夜風月的美好時光,本非遠別的時候。“殊非”一詞使用否定口氣,加深了詩人不愿離別的感情程度。 附 【注釋】 1、黃龍:古代府名,一名龍城。治所在今吉林農安縣。古為邊遠之地。 2、天山:唐時稱伊州(今哈密)至西州(今吐魯番及鄯善)以北一帶山脈為天山。 3、莎雞:蟲名。又名絡緯,俗名紡織娘。莎讀shā。 4、風催句:意謂天冷了,婦女們趕著拋梭織布,準備過冬衣裳。寒,一語雙關,梭寒,心寒。梭,織機上牽引緯線的工具。 【譯文】 那騎白馬的是誰家小子?原來是黃龍邊塞的男兒。 天山雪深三丈,真不是遠行的時候??! 從天春蕙草初綠到秋天野草蒼茫,西池上莎雞鳴叫。 秋天的寒風摧拉棕樹嘩嘩作響,月亮的冷光直入霜房,讓人悲傷。 與君離別經年,你當初種的齊眉桃樹。 如今桃樹枝也已有百余尺,花落以后成為枯枝。 然而還是不見你人影,獨自流淚,可有人知? 【賞析】 這首詩寫白馬子(邊塞兒)遠戍邊塞,閨中人憶之而流淚。以此稱頌堅貞的愛情,中含反戰情緒。 全詩可分為四段。前四句寫邊塞已入隆冬,積雪很厚,本無法戍邊,而邊塞兒仍然艱苦戍邊。黃龍、天山,泛指邊塞之地,并非實指。春惠四句寫閨中人從春思念到秋,從中承受了春花秋月,蟲鳴草衰,孤獨難耐的思念之苦痛。“憶與君別年”四句寫閨中人花開花落,年復一年的思念,以桃樹的從幼小到長高、花落、枝枯為見證。這八句中均含歲月流逝,青春易老的悲痛。末二句點明題意。一“空”字飽含絕望之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