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lnn11"><strike id="lnn11"></strike></track>

      <noframes id="lnn11"><pre id="lnn11"><ruby id="lnn11"></ruby></pre>

        <track id="lnn11"></track>
        ?

        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名句 > 宋詞名句 >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蘇軾《西江月·平山堂》翻譯賞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mckmama.com    發布時間:2015-06-25 16:47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
            [譯文]  休說死后萬事皆空,身未死時也全然是場夢。
           [出自]   蘇軾  《西江月·平山堂》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
          
        注釋:
            平山堂:在揚州大明寺側,歐陽修所建?!遁浀丶o勝》:“負堂而望,江南諸山拱列檐下,故名。”
          彈指:佛教名詞,比喻時間短暫?!斗g名義集》卷五《時分》:“時極短者謂剎那也”,“壯士一彈指頃六十五剎那”,又云“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
          老仙翁:指歐陽修。蘇軾于熙寧四年于揚州謁見歐陽修,至此為九年,十年蓋舉成數。
          壁上龍蛇飛動:指歐陽修在平山堂壁留題之墨跡。
          歐陽修《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 行樂直須年少,樽前看取衰翁。”是為“文章太守”、“楊柳春風”所本。
          白居易《自詠》:“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此翻進一層,謂未轉頭時,已是夢幻。
         
        譯文1:
              我第三次經過平山堂,前半生在彈指聲中過去了(時蘇軾已四十二歲;“彈指”比喻時間短暫)。整十年沒見老仙翁了,只有墻上他的墨跡,仍是那樣氣勢雄渾,猶如龍飛蛇舞(老仙翁指歐陽修,蘇軾在熙寧四年,即公元1071年最后見歐陽修于汝陽,次年歐陽修即去世。到寫此詞時整八年,詞中說十年是約舉整數)。我在平山堂前“歐公柳”的下面,寫下這首詞悼念文壇英杰,故揚州太守歐陽修。別說人死后萬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過是一場大夢呀!

        譯文2:
            仕途坎坷三過平山堂,彈指之間已過大半生。十年不見恩師老仙翁,看墻上龍蛇遺墨淚縱橫。
            要想憑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訴衷腸。休說死后萬事皆空,身未死時也全然是場夢。

        賞析:
        平山堂位于揚州西北的大明寺側,乃歐陽修慶歷八年(1048)知揚州時所建。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四月,蘇軾自徐州調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經過平山堂。這時距蘇軾和其恩師歐陽修最后一次見面已達九年,而歐陽修也已逝世八年。適逢自己政治處境艱難,蘇軾為重游故地、緬懷恩師而作的這首詞,自然會有撫今追昔的萬千感慨。

          詞的上片寫瞻仰歐詞手跡而生的感慨。作者對他的恩師歐陽修懷有深摯的情誼,此刻置身于歐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緒萬千。“三過平生堂下”,是說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臨此堂了。此前,熙寧四年(1071)他離京任杭州通判,熙寧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經楊州,來平山堂憑吊恩師。“半生彈指聲中”,是作者撫今追昔,感慨歲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夢。

          “十年不見老翁”,是說十年前作者曾與歐陽公歡聚,不料此次聚會竟成永訣,次年恩師就仙逝了。“壁上龍蛇飛動”,是說歐公雖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親書手跡,其中有他的詞《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平山欄檻倚睛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瞻仰壁間歐公遺草,只覺龍蛇飛動,令人發揚蹈厲。此句以景襯情,睹物思人,令人為人生無常而感慨萬千,低徊不已。

          詞的下片寫聽唱歐詞而生感慨。作者由過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歐陽恩師的某些事跡,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經歷想到恩師的某些遭遇,因此,當他憑吊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師手植的“歐公柳”,耳聞歌女演唱歐詞,自然會生發萬千感慨。白居易說:“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蘇軾則比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歐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嘗不是夢中,終歸一切空無。

          蘇軾受佛家思想影響頗深,習慣用佛家的色空觀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詩云“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蘇軾則更進一步認識到“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蘇詞中傳達的這種獨特的人生態度,是解讀其作品的關鍵所。
           

        賞析二:
        此詞寫于元豐二年(1079),蘇軾第三次到揚州平山堂,緬懷恩師歐陽修,同時也蘊含蘇軾自身的人生感嘆。
          到作此詞為止,蘇軾共三次到過揚州,第一次,是熙寧四年(1071)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經揚州;第二次,是熙寧七年(1074)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經揚州;第三次,是豐二年(1079)從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吳興)。則“三過平山堂下”實質上濃縮了蘇軾近十年間南遷北調的動蕩生涯,此時四十二歲的蘇軾,頓生彈指之間,半生倏忽已過的感慨。近十年的人生跨度中,自己固然已蹉跎歲月,尊敬的恩師歐陽修亦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勁的手跡,更讓人心生緬懷之念。
          下片道出緬懷之情。“欲吊”、“仍歌”均用歐詞原句,既重現當日歐公風流自賞之態,又有歐公手植楊柳、所題詩詞仍留存世間,可堪告慰之意。然深想一層,歐公已去,而樹猶青青如此,不由得生出“萬事轉頭空”的嘆息。而蘇軾還更進一步,謂人生在世,也未嘗不是幻夢一場。不要輕言東坡消極,或許正是心懷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對紛至沓來的政治打擊:人生既然不過虛幻,政治失意與挫折,又算得什么呢?故而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六云:“‘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追進一層,喚醒癡愚不少。”




        相關閱讀

        “天涯舊恨,試看幾許銷魂?”全詞翻譯賞析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全詞翻譯賞析
        “天涯萬一見溫柔。瘦應緣此瘦,羞亦為郎羞”全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蘇軾《永遇樂》全
        “風來綠樹花含笑,恨入西樓月斂眉”全詞翻譯賞析

        有幫助
        (4)
        ------分隔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