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古詩詞集錦鑒賞
來源:
海博學習網 www.mckmama.com 發布時間:2012-03-26 12:45
范仲淹古詩詞大全鑒賞
嚴先生祠堂記
【原文】
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得圣人之時,臣妾億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節高之。既而動星象,歸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軒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禮下之。在《蠱》之上九,眾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陽德方亨,而能“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光武以之。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志哉?而使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某來守是邦,始構堂而奠焉。乃復其為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從而歌曰: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題解】
見《范文正公集》。嚴先生即嚴光,字子陵,少與漢光武帝劉秀同學。劉秀稱帝后嚴光變姓名隱遁于釣,劉秀覓訪征召至京,嘗共臥偃,嚴光以足加秀腹上,次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聯故人嚴子陵共臥耳。’”后辭官不受,退隱于富春山(今浙江桐廬),后人稱其所居之地為嚴陵瀨。事見《后漢書·隱逸傳》。范仲淹于宋仁宗明道年間出知睦州(轄境相當于今浙江桐廬、建德、淳安),始構嚴先生祠堂,使其后人奉祀,并作此記。
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題解】
見《范文公正集》。詩題一作《贈釣者》。詩中寫漁者駕一葉扁舟隱顯于波峰浪谷,似是淡淡道來,卻使人強烈感到漁者命輕如葉,身危如寄。表現出對漁者的深切同情和關懷,與作者《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那種以民為念、關懷民瘼的思想一脈相通。
登表海樓
一帶林巒秀復奇,
每來憑檻即開眉。
好山深會詩人意,
留得夕陽無限時。
【題解】
范仲淹為宦青州時,表海亭是他們經常登臨的地方。范仲淹做青州知府的時候已是垂垂老者,他已經沒有了《岳陽樓記》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那種憂國憂民的惆悵,寫到“一帶林巒秀復奇,每來憑檻即開眉。好山深會詩人意,留得夕陽無限時”,讓我們看到一個珍惜自己余光的老者的心境。
游石子澗
其一:
鑿開奇勝翠微間,車騎笙歌暮未還。
彥國才如謝安石,他時即此是東山。
其二:
飛泉落處滿潭雷,一道蒼然石壁開。
故老相傳應可信,此山云出雨須來。
【題解】
前一首是贊頌前任知州富弼的,將富弼比喻為謝安,表達了壯志未酬、東山再起的期待與雄心;后一首寫石子澗(瀑水澗)的飛泉、石壁的氣派和云出雨來的獨特景觀,借以抒發詩人深沉恢宏的思想感情。這兩首詩通過描繪石子澗的獨特景色和對友人的思念,表現了詩人振奮昂揚、勵精圖治的精神風貌和對青州山水的熱愛。
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題解】
見《范文正公集》?!度卧~》題為“懷舊”,《花庵詞選》作“別恨”?!短K幕遮》,唐玄宗時教坊曲名。源于西龜茲國,“蘇幕遮”乃“西戎胡語”。曲辭原為七絕體。詞抒游子思鄉之情。
漁家傲 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題解】
見《范文正公集》。題為“秋思”。宋仁宗時,西夏常侵擾宋西北邊疆,康定元年(1040),仁宗任命范仲淹為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陜西延安)。范仲淹守邊四年,對西夏恩威并施,羌人不敢輕易來犯,稱之為“龍圖老子”。此詞為范仲淹在邊塞軍中所作。內容表達邊疆將士決心抵御敵人保衛家邦的英雄氣概,也反映他們思念家鄉的凄苦心情。
御街行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攲,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題解】
自《范文正公集》?!度卧~》題為“秋日懷舊”。點明時間是秋天,主旨是懷舊。
岳陽樓記
原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相關閱讀:
|
??
|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