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 秋色到空閨,夜掃梧桐葉。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 十二玉闌干,風動燈明滅。立盡黃昏淚幾行,一片鴉啼月。 注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號小隱、靈首(一作靈胥),乳名端哥,漢族,明末著名詩人,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自幼聰明,有神童之譽,“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隨父抗清。其父殉難后,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六歲。以殉國前怒斥了洪承疇一事,稱名于世。 同心結:古人用彩絲纏繞作同心之結,以喻兩情綢謬之意。 賞析 描寫的是閨中人思今意中人的情懷。從夏完淳的經歷看,詞中所寫的閨中人,其實是他自己心懷的化身,而所思念的意中人,也是故國、或者是理想的寄托。 在明末詞人中,夏完淳的詞作展現了明代少有的慷慨激昂之氣,即便是寫纏綿悱惻的閨情,也能透出一種英雄氣質。“秋色到空閨,夜掃梧桐葉”,詞的上片一開始就用凝練而含蓄的筆墨,營造了一種悲涼寂寞凄楚的氛圍。詞人首先點明了節令、時間、場所、人物。秋天到了,在寂寞的閨房中,一個孤獨的少婦在深情思念自己的丈夫。詞人為國奔走,不能顧家,想起在這樣的黯淡秋色中,梧桐葉落,空閨寂寞,自己的妻子該有多傷心呀。如此筆調娓娓道來,不覺令人神傷。“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詞人依然以妻子的身份表達相思,燕爾新婚,本是人間最快樂的事,海誓山盟,永結同心,這是何等的幸福,但是自己卻為了報國拋下妻子,妻子原本指望兩人能長相廝守,永結同心,然而好夫妻卻成了分飛勞燕,落得了只有相思滿懷相見無期的結果。 “十二玉闌干,風動燈明滅”,詞的下片在上片感情渲染的基礎上,進一步以寫景的筆法來表達相思之情。細細捉摸這兩句,可以想見一個為思念丈夫憂傷迷惘的少婦,憑欄獨立,在風起之際,瞥見燈火明滅。這等寫景在字里行間蘊含著一種陰冷寒峭甚至驚心動魄的氣氛。在這里,主觀與客觀,景物與感情已經完全合為一體,難以分辨了。這燈光明滅,究竟是她此時此際眼中所見,還是她如癡如迷當中所形成的幻影幻覺,人們毋須分辨。“立盡黃昏淚幾行,一片鴉啼月”,此句對于妻子的描寫,更多的是想象之詞,因而在結尾的時候突然加入了一個特寫鏡頭,攝取妻子為思念自己從黃昏到夜半,一直悄然佇立,淚濕衣衫,不知不覺中,明月初上,寒鴉啼月,這種場景這種對情感的抒發,將少婦的憂郁悲愴表現的盡致淋漓,少婦那種幽思難吐的婉轉風情和迷惘悲傷的精神風貌,在詞人的筆下被刻畫得栩栩如生。 夏完淳這首小令寫在了生死存亡之際,是一首無可挑剔的“斷腸”之作,較之旖旎嫵媚的閨情作品,真乃有天上地下之別。詞人著意描摹少婦的深閨腸斷、幽情莫訴,正透露出自己的骨肉牽腸、幽思不已。英雄氣,兒女情,在這首詞里相生相成,相得益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