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鑄 紫府東風放夜時②,步蓮秾李伴人歸③。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 香苒苒④,夢依依。天涯寒盡減春衣。鳳凰城闕知何處⑤,寥落星河一雁飛。 閱讀練習及答案 (1)這首詞上片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3分) 答:運用了對偶(或對仗)手法(1分)。“五更鐘動”對“十里月明”,“五更”句暗示笙歌徹夜,喧鬧時間之長(1分);“十里”句點出東京處處繁華,歡度佳節范圍之廣。(1分) (2)本詞上片憶舊,下片寫實。請從往昔對比的角度,簡要賞析作者抒發的情感。(5分) 答 :昔日是笙歌陣陣、燈火璀璨,場面熱鬧,眼前是爐香裊裊,處境孤凄(1分);往昔居于繁華的京城,如今獨處暮春時節的天涯(1分);昔日鳳凰城闕佳人相伴,如今猶如一只孤雁,在稀疏的晨星中鳴叫著飛過(1分);從而含蓄地表達了一種有志難展,郁悶孤獨,懷才不遇的情感(2分)。 注釋 ①思越人:詞牌名,又名《思佳客》、《鷓鴣天》、《剪朝霞》、《驪歌一疊》。雙調,五十五字,押平聲韻。 ②紫府:紫色象征華貴,皇宮、仙居皆可稱紫府,此處指整個東京(今開封)。“放夜”:解除夜禁。 ③步蓮:步蓮,形容女子步態優美。秾(nóng)李:形容女子貌美如秾艷的李花。 ④苒苒(rǎn):氣味或煙塵輕飄的樣子。 ⑤鳳凰城闕:鳳凰棲息的宮闕,這里指京城。 譯文 東風初起的京城解除宵禁之時,我伴著看貌如秾李、步生蓮花的美人歸去。五更的鐘聲響起,笙歌已散盡,月色皎皎而燈火稀疏。 香煙裊裊,夢魂恢依。天涯寒意散盡,我減下春衣。京城迢遞,不知在何處,只望見稀疏冷落的銀河下孤雁高飛。 創作背景 賀鑄青年時期曾在京城度過的一段少年俠氣、無憂無慮的美好時光,此后卻長期輾轉在偏僻之地任一些微小官職,有志難展,郁悶在心?;厥淄?,夢繞魂牽,這首詞就是作者在此境況下寫出。 賞析: 這是一首記夢詞,寫夢中京城元宵節的歡樂情景,以及夢醒后的凄清之境和失落之感,含蓄地表達了一種撫今追昔、懷才不遇的情緒。 上片寫夢境。在夢中,詞人仿佛又置身于東京熱鬧繁盛的元宵之夜。古代都市實行宵禁,鬧市絕行人。唐以后,逢正月十五前后幾日解除宵禁,讓人們盡情觀燈游賞。首句用詞華麗歡快,使整個夢境處于歡樂美妙的氛圍之中。 盡情游覽之后,詞人仿佛和一個女子相伴而歸。這女子步態多姿,好像一步一朵蓮花;這女子容貌嬌美如秾艷的桃李。他們親密地行走在一起,周圍的環境是:“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雖是曲終人散、天色將曉的時光,但節日的痕跡仍處處可見。“五更”暗示笙歌徹夜,喧鬧時間之長;“十里”點出東京處處繁華,歡度佳節范圍之廣。從側面烘托出東京元宵佳節的歡騰熱鬧,給人留下了想象余地,收到了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也符合夢境似斷似續、似真似幻的實際情況。 整個上片通過對夢境的描繪,體現了東京元宵之夜的良辰美景和舒心愜意,也表達了詞人對之追念、珍惜、留戀的感情。 下片寫夢醒之后的情和景,與上片形成鮮明對比。一覺醒來,笙歌、燈火、佳人全都子虛烏有。眼前是爐香裊裊,處境孤凄,腦海中夢境歷歷,回味無窮?,F實與夢境,如今與往昔,孤凄與歡樂,對照分明。夢中京城,如今天涯;夢中佳節,笙歌燈火,激動人心,如今暮春,只有瑣碎平凡的減衣換季;夢中的五更,他與佳人相伴,踏月賞燈而歸,眼前的拂曉,只有對往昔的思念,更品味出此刻的孤寂。“鳳凰城闕”遠在天邊,當年的生活亦不再來。“知何處”表達了一種悵惘之情。詞人把目光望向窗外,夢中的燈月,心中的京城都看不到;稀疏的晨星中,一只孤雁鳴叫著飛過。這許是眼前景的實寫,卻更具象征和比喻。遠離京城,有志難展的詞人就正像那只失群的孤雁。在這一凄清畫面襯托下,詞人撫今追昔、郁悶失意的心緒顯露無疑。 全詞構思完整,一氣呵成。上下片的環境、氛圍、情緒截然不同。一夢一真,一虛一實,一樂一哀,對照鮮明,又側重后者,強調詞人今日的失意。做夢乃生活中平?,F象,詞人卻能因之為詞,創作出成功的佳構,抒發自己的哀樂,實非易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