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鑄 不信芳春厭老人,老人幾度送余春。惜春行樂莫辭頻①。 巧笑艷歌皆我意②,惱花顛酒拚君瞋③,物情唯有醉中真④。 [注釋] ①“惜春”句:前蜀李珣《浣溪沙》:“遇花傾酒莫辭頻。” ②巧笑:《詩經》中有:“巧笑倩兮。” ③“惱花”句: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一:“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瞋(chēn):發怒時睜大眼睛。 ④醉中真:李白《擬古十二首》其三:“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 翻譯: 我不信春色厭棄老人,老人曾經幾次依依難舍地送別餞春。珍惜春光,及時行樂,切不要辭太過殷勤。巧媚的笑靨,柔艷的歌吟,全合我心愿,只惱花去匆匆,飲酒發狂顛,拼著讓你嗔怨。只有在酒后才能見出人間真情。 【譯文】 不相信春天偏厭惡老人,老人還能有幾回送暮春?珍惜春光及時行樂,莫要推辭太頻繁。 巧媚的笑容、柔艷的歌吟都合我的心意,醉酒任憑別人惱怒,人間感情只有醉中最真。 【評點】 作為宋代帝王的賓裔,同時其妻又為宗室之女,賀鑄在仕途上本應平步青云、一帆風順的。然而,由于賀鑄本人不媚權貴,又喜歡議論朝政,所以他并沒有如人們所想的那樣飛黃騰達,反而是一生抑郁不得志,最后找了個寂靜之處,縱情于山水詩酒,過起了隱居生活。盡管如此,他仍經常對社會現實流露出憤懣不平之氣。本篇為詞人晚年抒懷之作。詞人以樂觀豁達的態度表現了年老心不老、珍惜春日、及時行樂的豪情。但是在佯狂的腔調中,似也有憤懣不平的聲音,寄寓著無盡的壯志難酬之情。上片為傷春、惜春之語,其中流露出詞人對人到暮年的感嘆。開篇“不信芳春厭老人”一句總領全詞,寫自己不信這美好的春色厭棄自己這樣一位老人。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這句其實是在說,自己雖然已經年老,但人老心不老,依然熱愛美好的春色。接著,詞人通過敘述老人與春的關系,得出結論:我要趁著這大好的春光及時行樂,這樣才不辜負大好的春色。 下片描繪在大好春光中縱情歡樂的情態。“巧笑艷歌”讓詞人不禁回憶起了自己年輕時的風流快活,抒發了詞人人老心癡情亦顛的感慨。“惱花”寫出了詞人深愛繁花,而繁花卻匆匆凋零的煩惱。于是,詞人便趕緊趁此時繁花尚未落盡,飲酒賞花,使自己陶醉于繁花之中,最后達到了渾然忘我、花我一體的境界,哪管別人怎么看,唯有自己盡興足矣。“巧笑艷歌”、“惱花顛酒”都進一步流露出詞人惜春的情感。“物情惟有醉中真”一句點明自己醉酒癲狂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獲得超脫于塵俗的樂趣。透過詞人表面上沉溺于醉鄉的佯狂姿態,我們不難體會其內心升騰起的一股憤懣不平之氣,不難看出他對人生不得志的無奈和掙扎。 全詞沒有委婉曲折的隱晦之語,句句都是直抒胸臆,豪放而灑脫,給人一種疏曠之感。 [賞析] 此作以議論為詞,有一股不服老的倔強之氣,一種戀生之樂的昂揚進取精神,此處不能視為頹唐,“惜春行樂莫辭頻”,乃是積極人生態度的剖白。這都是為了在醉中找回“真我”,在醉中享受到自由自在的歡樂??梢钥闯鲈~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壓抑。此作本身也可視為醉中尋求解脫與快樂的方式。他以藝術創作渲泄自己的諸多不平情緒,尋求一種那怕是暫時的快樂。此作帶有與封建正統文化相抗衡的某種色彩。 本詞抒寫惜春戀春之情。賀鑄是宋代帝王賓裔,又娶宗室之女為妻,按理說應該仕途青云,一帆風順。便他喜歡議政,又不媚權貴,所以抑郁不得志,以致憤而退居蘇州盤門南十里處的橫塘。然雖寄意山水,縱情詩酒,卻時流露不平之氣。上篇寫惜春之意,寓有垂老之嘆。下片寫樂春之態,表面上似乎甘心醉于歌笑,沉溺于醉鄉,但在其佯狂的腔調中,不難體會出內心有一股憤懣不平之氣。這首小令即是詞人臨老惜春的感懷之作,在無可奈何的惜春心緒中,寄寓著不盡的夙志難酬之情。詞的上片,緊扣“老人”與春的關系落筆,得出惜春行樂的結論。詞的下片,巧笑艷歌,惱花顛酒,均承惜春行樂而來。只要我“適”意 ,莫管“君”嗔怪,此種真情,惟有醉時能夠自然流露,這真是“不失其赤子之心”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