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鑄 陰晴未定,薄日烘云影。臨水朱門花一徑,盡日烏啼人靜。 厭厭幾許春情,可憐老去蘭成①??慈¤嚔跉堧p鬢,不隨芳草重生。 [注]①蘭成,南北朝時著名作家庾信的小字。庾信在《哀江南賦序》中有“年始二毛(頭發斑白),即逢喪亂,狼狽流離,至于暮齒”的句子。②鑷,用鑷子拔去(白發)。 1.上片描寫了怎樣的景色?對表達情感有什么作用。(5分) 2.下片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天氣變化不定,時陰時晴;柔弱無力的太陽烘烤浮云。臨水而建的院落,朱紅的門,院中路旁栽滿了花木,可是整天聽到的是烏鴉的啼叫,沒有一個人影。(3分)詩人用冷落凄清的景物為下文抒情做了鋪墊。(2分) 2.下片抒發了老去而一事無成的感慨和青春不再的無可奈何(2分)下片前兩句寫春景更讓人愁苦,發出老來無成遭受流離之苦的感慨。后兩句,用拔去白發表達留住青春的愿望,而白發不會重生,表達了青春不再的嘆惋。(4分) 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嘆老的詞。抒發壯志成飛沫,理想化泡影,老大落拓,百事不成的感慨。全詞溢滿了幽怨之情。 上片寫景,暗寓傷春之情。這年的春季,“陰晴未定”,天氣變換無常,很少有一日爽快明朗的天。開頭這一句寫得很平實,似乎不見佳處,接著來了個“薄日烘云影”,想象奇特,用詞大膽。太陽本來是不能論薄厚的,在“日”前加一“薄”字,是形容陰晦天的太陽,色澤蒼白,光線柔弱無力。這樣天氣里的云團,濕淥淥的,好像能搦出水來。雖然那蒼白的太陽烘烤著它,卻無濟于事。這春天,仍是那樣陰暗和潮濕。 “臨水朱門花一徑,盡日烏啼人靜”,這兩句,由大環境轉入到小環境,寫抒情主人公的居處。一座朱紅大門,院落深深,院中道旁栽滿了花木,迎春競放,芳香襲人。大門前一條清澈的小河,潺潺流淌,無止無息。環境如此優美,只可惜“盡日烏啼人靜”,一天從早到晚,聽到的只是烏鴉的啼叫,很難見到一個人影,這是何等的冷落,何等凄清,甚至何等荒涼! 一般傷春之作多是寫綠肥紅瘦,花殘絮飛,日月如箭,春光不永;這首詞卻不寫暮春的雕殘景象,而是寫雖有大好春色,卻被陰云淫雨遮蔽,冷落荒涼摧殘,從字面看,傷感情緒不重,仔細玩味,傷春之情正寓于景物描寫之中,這種幽深的含蓄,是很耐人尋味的。 下片抒情,發出老大無成的感嘆。“厭厭幾許春情”,“厭厭”,身體微弱,精神不振。為了那一點傷春情,弄得病厭厭的,心力交瘁。“可憐老大蘭成。”“蘭成”是南北朝時著名作家庾信的小字。其《哀江南賦》有句云:“王子濱洛之歲,蘭成射策之年。”庾信原仕南朝梁,奉使西魏,被留不放還。西魏亡后又仕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雖居高位,仍然思念南朝。晚年懷鄉之情尤烈,作品風格沉郁哀傷,《哀江南賦》最著。杜甫在《詠懷古跡》詩中說他“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賀鑄引用此典自然是以庾信自況,說明他的晚年心情像庾信一樣沉郁傷感。 詞的最后兩句既寫了對現狀的不甘屈服,又寫了對現狀不可更易的無可奈何。“鑷”即“鑷白”,拔去白發。賈島《答王建秘書》:“白發無心攝,青山去意多。”人們在漸入老年,白發初生之時,往往既有點驚慌,又不甘心青春壯歲的失去,“鑷白”就是在這種心態支持下的一種舉動。“不隨芳草重生”,濃綠的芳草變黃了,枯干了,到了來年,春風一吹,大地又是一片綠色。白發由黑發變來,即使把兩鬢的白發拔光了,它也決不會再生出黑發來。 這首詞,從傷春入手,表現出作者自傷身世,理想失落之悲觀。黃庭堅給賀鑄的贈詩有句云:“解道江南斷腸句,只今唯有賀方回。”賀鑄退居江南吳下之后,確實寫了不少頗能引起人們共鳴的斷腸詞,這首詞僅是其中一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