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鑄 山秀芙蓉,溪明罨畫。真游①洞穴滄波下。臨風慨想斬蛟②靈。長橋千載猶橫跨。 解組投簪,求田問舍。黃雞白酒漁樵社。元龍③非復少時豪,耳根洗盡功名話。 【注】真游:猶仙游。陽羨有張公洞,相傳漢代天師張道陵曾修行于此。②斬蛟:西晉周處,少年時兇強使氣,謂為“三害”之一,后斬虎殺蛟、折節向學。③元龍:三國名士陳登的字,曾對來拜訪他的求田問舍的許汜表示鄙棄之情。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5分) A. “芙蓉”兩句是”芙蓉山秀,罨畫溪明”的倒裝,目的是突出陽羨境內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的美境,給人以江山如畫、美不勝收的感受。 B.“真游”句寫陽羨的溶洞,詞人用“滄波下”三字表現“真游洞”天工造化的神奇,表達詞人對陽羨的熱愛和生活在陽羨的快樂之情。 C. “臨風”兩句詠史,通過當年斬蚊處的長橋如今依然橫跨河上與名溪一時的英雄豪杰卻杳無蹤跡的對比,表達了詞人對昔盛今衰的感傷。 D. “臨風”兩句表達了對周處的傾心贊譽,但更多的是感慨;從結構的角度分析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既總結上片,又為下片描寫做了鋪墊。 E.下片的“黃雞白酒漁樵社”句與“小橋流水人家”“人跡板橋霜”“楊柳岸,曉風殘月”等都用了列錦手法,即整個句子都是名詞組合而成。 2.請簡要解說“元龍非復少時豪,耳根清凈功名話”兩句詞和辛棄疾的《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致道》中的“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在表情達意上的異同。(6分) 參考答案 1、CD (C項 “對昔盛今衰的感傷”錯誤,應該是表達了詩人物是人非的悲涼。D項“下片描寫做了鋪墊”錯誤,應該是為下文章抒情埋下伏筆。) 2、相同點:兩位詩人都通過不愿意再追求功名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壯志難酬的悲憤。 不同點:賀鑄的詩句使用反語,用陳登的典故說明自己沒有了當年的豪氣;辛棄疾的詩句用每天下棋這種看似曠達的語言,表現自己虛度年華的愁苦。 二 注 ①陽羨:今江蘇宜興,因境內有陽羨山、罨畫溪而名。②罨(yǎn)畫:雜色彩畫。③長橋:西晉周處斬長橋下食人蛟之地。④元龍:指三國名士陳登,他曾因鄙棄許汜求田問舍的行為得到了劉備的激賞。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和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前兩句中的“芙蓉”“罨畫”一語雙關。它們既是地名,又是修飾語,寫出了陽羨境內千巖竟秀、萬壑爭流之美景。 B.“真游”一句寫溶洞之美。詞人在“洞穴”之后綴以“滄波下”三字,寫出了天工造化之奇,引人產生無限遐想。 C.四、五兩句用典。作者臨風喟嘆:長橋歷經千年,依然橫跨河上;而斬蛟的英雄卻杳無蹤跡。 D.“解組投簪”三句,宣稱自己要辭官歸隱,去過那種黃雞白酒、漁樵溪山的優游生活,這正是詞人的真心歸宿。 E.這首詞上闋著力鋪敘山水勝跡,下闋化用典故,抒發詞人潛藏在心中的感慨,語言清新自然。 2.詩中運用陳登的典故,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6分) 參考答案 1.DE(D不是詞人的真心歸宿;E語言風格為“含蓄深沉”,此外,詞的上下闋都化用了典故。) 2.以陳登自比(2分),說自己再也沒有年輕時的志向和豪情,再也不愿聽到功名利祿的話語(或“對事業功名已不再感興趣”)(2分);這是反用典故(“說反話”或“反語”),表達了詞人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憤懣不平和壯志難酬的沉郁悲憤之情(2分)。 參考譯文 山青芙蓉美,水明儼如畫,仙游巖洞水波間。臨風慨嘆遙想,周處當年斬蛟靈,長橋千載尤橫跨。 解綬帶投冠簪,歸隱躬耕田間,黃雞白酒漁樵社。陳登不復少壯豪,耳邊再無功名噪。 簡析 詞作上下兩片所寫,一則“長橋千載猶橫跨”,英雄人物的英雄業績及精神,與明秀的溪山共存;一則“耳根清凈功名話”,往時的元龍豪氣已經消除,對于事業功名已不再感興趣。二者形成強烈對照。表面上看,其景其情,似乎不很協調。然而,正因為這種不協調,即更加突出作者憤忿不滿的情懷。即:自己原來也是一位能夠殺虎斬蛟的英雄,而今卻不得不“求田問舍”,干著自己所不愿干的事情。所謂“黃雞白酒漁樵社”,其中乃隱含著種種不平與牢騷。這就是這位英雄人物的可悲結局,表達了英雄掛冠歸隱后的落寞與失志。 上闕寫景,鋪敘宜興境內山水勝跡。下闋抒懷,反用三國陳登古典,貌似達觀,內含悲憤,詞意推進一層,又不蹈襲前人陳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