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不是因為忙于搗衣而不眠,實在是這夜長如年,只好借搗衣來熬過這令人難以忍受的孤寂的漫漫長夜。 [出自] 北宋 賀鑄 《搗練子》 斜月下,北風前。萬杵千砧搗欲穿。 不為搗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注釋: 賀鑄《搗練子》詞現存五首,《東山詞》分別題為《夜搗衣》、《杵聲齊》、《夜如年》、《剪征袍》、《望書歸》,都是摘取詞中重要句的三字而立名,內容都是寫閨中少婦懷念遠征丈夫的。這在宋詞中不多見,并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搗欲穿:一語雙關,不斷地搗衣,石板將要被搗穿了,心都要被搗碎了。 搗衣:古代婦女把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軟熨貼,好裁制衣服,稱為“搗衣”。 破除今夜:度過今夜。 譯文: 一勾彎月已經西斜,她還站立在颯颯的北風前,千杵萬杵,不停地搗,石砧將被搗穿。不是因為忙于搗衣,顧不上休息才徹夜不睡。是為度過無眠之夜,免得苦于度夜如年。 賞析: 此詞以淺近自然、通俗流暢的語言和一波三折、寓意深長的筆法,借思婦搗衣的活動,抒寫了思婦對征夫的無盡思念和她們內心巨大的孤寂,痛楚。全詞語近情遙,含吐不露,意蘊深長。 詞之首句“斜月下”,交代時間:“北風前”,交代氣候、節令。深秋的夜晚,銀白色的月光籠罩著大地,北風送來了陣陣凜冽的寒氣。那如水的月光,勾起了思婦對遠戍邊地親人的思念,那刺骨的北風,催促著她們盡快趕制寒衣。自然洗練的六個字,勾畫出一幅渺遠、凄清的畫面。這樣的背景之中,遠遠近近傳來了此起彼伏的砧杵聲,急促沉重,搗之欲穿。 詞由從前人詩句代出,前人有詩云“搗衣明月下,靜夜秋風飄”(庾信《題畫屏風》),“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李白《子夜吳歌》),但其重點是落“搗欲穿”三字上,詞人突出的是砧杵聲的急促沉重。從這撼人心魄的杵聲中,付出思婦對親人的體貼、關懷和刻骨銘心的思念,以聲傳情,不言情而情自見。“不為搗衣”句進一步向深處開掘,勒筆作勢,陡起波瀾,揮筆句首冠以“不為”二字。明言思婦們不是為了搗衣而徹夜不眠,從而為下文作好鋪墊。 第四句通過近乎無理的夸張描寫,達到了深刻表現主題的效果。短短的一夜思婦看來有如漫漫長年那樣難以消磨,細細品味,言外有多少纏綿執著的思戀和肝腸欲斷的痛苦??!正象絕望的人常常用酒精來麻醉自己那樣,“愁多夢不成”的思婦,也試圖以不停地搗衣來減輕自己心靈上無法承受的負擔,來熬過這令人難以忍受的孤寂的漫漫長夜。雖然作者寫的是“破除今夜夜如年”,但思婦心中的痛苦,又何嘗能“破除”呢?那“搗欲穿”的砧杵聲,正傾吐著這種難以訴說、難以“破除”的痛苦。 這首詞繼承了樂府詩、民間詞的優良傳統,語淺情深,誠摯感人,具有撼人心魂的藝術力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