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錦字,下鴛機。 凈拂床砧夜搗衣。 馬上少年今健否? 過瓜時見雁南飛。 鑒賞: 賀鑄所處的時代,正是北宋王朝烽煙四起,外敵入侵,瀕于崩潰的時代。經朝廷征發,守衛北陲苦寒地帶的士卒眾多,他們時刻面臨著戰爭和死亡的威脅,但封建統治者對他們的生死哀樂漠不關心,于是引起親人們的牽腸掛肚,反映征戍之苦,遂成為當時很重要的主題。 “收錦字,下鴛機,凈拂床砧夜搗衣。”三句,寫思婦的活動,經過一整天的忙碌,她把織好準備寄給征人的回文詩收起來,走下織機。到了夜晚她還不得休息,趕忙又把搗衣石和床架擦拭干凈,又連夜給征人搗制寒衣了。而思婦日夜辛勤的勞作,又無不是為了征人。這樣就把一個勤勞辛苦、賢慧多情的思婦形象塑造出來了。這里的“收錦字”和“夜搗衣”很有典型性。“錦字”用的是《晉書·竇滔妻蘇氏傳》的典故:“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綿為回文旋圖以贈滔。”這個典故很富有詩意,在“錦字”中織進了她對丈夫的無限情思,表達了她對丈夫的無限思念。因此,“錦字”后來常被用為妻子寄丈夫的書信,成為古典詩詞中常引用的典故。至于“鴛機”,它是織機的美稱,或稱刺繡機。李商隱《即日》詩云:“幾家緣錦字,含淚坐鴛機”。再說搗衣一事,也是很富有典型性的。“床砧”,砧指搗衣石,床即支撐搗衣石的架子。古代生絲織成的絹,質地較硬,裁制衣服前需捶平搗軟,這里是思婦搗制寒衣,寄征人御寒。因此,搗衣不僅只是一種家務勞動,而是最易牽動思婦感情的事,所以,后來也成為古典詩詞中表現思婦懷念征人的常用題材。詞的歇拍:“馬上少年今健否?過瓜時見雁南歸”二句,著重寫思婦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動。寫她一邊搗衣,一邊不安地思忖著:自己的丈夫如今可健康平安吧?為什么服役期限已過,卻只見大雁南歸,不見丈夫北返呢?“馬上少年”,是所思念之人,即征人。“瓜時”,瓜代的時候。指征人服役期滿換人來接替。見《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蔡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意思是當年瓜熟時去戍守蔡丘,到來年瓜熟時派人接替。所以“瓜代”指服役期滿換人接替的意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