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鑄 斜月下,北風前。萬杵千砧搗欲穿。 不為搗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注釋:本詞作于北宋,北宋政治羸弱,且常被少數民族侵犯,作者也十分關注社會及國運。搗衣:把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棉軟以便裁縫。此處為搗寒衣、戰衣。破除:唐宋人口語,消除,除去,消磨。 1.詩前面寫“萬杵千砧搗欲穿”,后文卻說“不為搗衣勤不睡”。既然夜不睡不是因為搗衣,那是為了什么?請簡析。(5分) 2.作者在末句說“破除今夜夜如年”,站在作者角度,試推測作者面對此情此景時內心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前文寫“萬杵千砧搗欲穿”是表明為了遠在邊疆的親人準備寒衣,但準備寒衣也不必一夜不睡;(1分) 后句寫不為搗衣,表明,女主人公還有一層對遠征家人的深切痛苦的思念之情。(2分) 這思念的痛苦無法排譴,只能借這“搗衣”來消磨時光,打發這夜晚難過的時間,減輕心中思念的痛苦。(2分) 2.作者的思想感情有: (1)表達對夜里搗衣難眠的思婦的同情及借思婦對千萬遠離家鄉在戰場上長年征戰戰士的同情(3) (2)對因大宋政治的軟弱而造成的“思婦難眠”“搗聲沉重”的一系列社會現狀的憤慨。 (2分) (3)由此景已久而產生對國運的堪憂 (1) 賞析: 此詞以淺近自然、通俗流暢的語言和一波三折、寓意深長的筆法,借思婦搗衣的活動,抒寫了思婦對征夫的無盡思念和她們內心巨大的孤寂,痛楚。全詞語近情遙,含吐不露,意蘊深長。 詞之首句“斜月下”,交代時間:“北風前”,交代氣候、節令。深秋的夜晚,銀白色的月光籠罩著大地,北風送來了陣陣凜冽的寒氣。那如水的月光,勾起了思婦對遠戍邊地親人的思念,那刺骨的北風,催促著她們盡快趕制寒衣。自然洗練的六個字,勾畫出一幅渺遠、凄清的畫面。這樣的背景之中,遠遠近近傳來了此起彼伏的砧杵聲,急促沉重,搗之欲穿。 詞由從前人詩句代出,前人有詩云“搗衣明月下,靜夜秋風飄”(庾信《題畫屏風》),“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李白《子夜吳歌》),但其重點是落“搗欲穿”三字上,詞人突出的是砧杵聲的急促沉重。從這撼人心魄的杵聲中,付出思婦對親人的體貼、關懷和刻骨銘心的思念,以聲傳情,不言情而情自見。“不為搗衣”句進一步向深處開掘,勒筆作勢,陡起波瀾,揮筆句首冠以“不為”二字。明言思婦們不是為了搗衣而徹夜不眠,從而為下文作好鋪墊。 第四句通過近乎無理的夸張描寫,達到了深刻表現主題的效果。短短的一夜思婦看來有如漫漫長年那樣難以消磨,細細品味,言外有多少纏綿執著的思戀和肝腸欲斷的痛苦??!正象絕望的人常常用酒精來麻醉自己那樣,“愁多夢不成”的思婦,也試圖以不停地搗衣來減輕自己心靈上無法承受的負擔,來熬過這令人難以忍受的孤寂的漫漫長夜。雖然作者寫的是破除今夜夜如年“,但思婦心中的痛苦,又何嘗能”破除“呢?那”搗欲穿“的砧杵聲,正傾吐著這種難以訴說、難以”破除“的痛苦。 這首詞繼承了樂府詩、民間詞的優良傳統,語淺情深,誠摯感人,具有撼人心魂的藝術力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