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 楚人自古登臨恨,暫到愁腸已九回。 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 非鄉況復驚殘歲,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見江山且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 【注】本詩是詩人于景祐四年被貶夷陵經黃溪時所作。 (1)此詩中傳達的情感是復雜的,試分析作者的情感變化過程。 (2)詩歌的頷聯是寫景的,請分析其藝術特色。 (3)請簡要賞析這首詩的頷聯。(5分) (4)請結合全詩,概括詩人抒發的豐富情感。(5分) 參考答案 (1)詩中傳達的情感是復雜的,總體上籠罩著因遷謫而起的淡淡的哀愁,但又有為江山勝境激起的興奮和主觀上自我慰解的努力,使詩篇顯得沉郁頓挫。詩中前六句,句句為沉痛語,“ 恨”、“愁”、“哀”、“暗”、“驚”,字字血淚,謫居山城之苦、忠而被貶之痛溢于言表。然而,古代詩人遭遇困厄奄蹇之時,向來善作寬解之言,以平衡內心的苦悶。胸襟開闊 ,末兩句亦筆鋒一轉,不再作傷心語,而有一股曠達豪邁之氣溢于紙面。 (2)“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一聯,“萬樹”、”蒼煙”、“三峽”、“滿川”、“明月”、“猿”這些自然景物原本是客觀存在,與人無涉。但一旦它們進入詩人眼中,就與詩人的情感交融為一體,只是一個表示色彩的“暗”字與一個表示聲音的“哀”字,點出了整體景物的灰暗色調,從而也標示出詩人的情感傾向。此詩為詩人赴謫所途中所作,悲涼的心情自然就浸透到眼中的景物上了。 3、詩人從大處落墨,描繪出峽川從黃昏到靜夜的景象。在這幅畫面上,眾多的景物如高山、叢林、溪水和明月,本已把畫面裝飾得既壯美又幽深,再加上“猿哀”一筆,顯得更加凄悵蒼涼。氣象宏闊,以景逆情,進一步渲染作者謫居他鄉的愁苦心情。 4、可參考1的答案 注釋 1、楚人:楚國人。楚,戰國時的大國,為七雄之一,據有今湘、鄂、皖、江、浙諸省之域。登臨:登山臨水,謂游覽自然勝景?!冻o·九辯》:“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2、暫到:剛到,乍到。暫,始、初。愁腸已九回:猶“九回腸”。形容回環往復的憂愁?;啬c,極言內心憂慮不安。蕭綱《應令》:“望邦畿兮千里曠,悲遙夜兮九回腸。” 3、萬樹蒼煙:青色的煙霧籠罩著茂密的樹林。萬,極言其多。蒼煙:青煙。 4、滿川明月:明月的清輝朗照著平曠的原野。川,平野、平地。一猿哀:柳宗元《入黃溪聞猿》:“溪路千里曲,哀猿何處鳴。” 5、殊鄉:猶“殊方”,異域,他鄉。殘歲:殘年,歲暮,指一年將盡的時候。 6、慰客:猶“遷客”。慰,郁悶?!肚f子·外物》:“心若縣(懸)于天地之間,慰暋沈屯。”把酒杯:把盞,把酒,端著酒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7、吟詠:這里指作詩?!对娊?middot;周南·關雎序》:“吟詠情性,以風其上。”孔穎達注:“動聲曰吟,長言曰詠,作詩必歌,故言吟詠性情也。”后因用為歌詠或作詩的意思。 8、遷謫:被貶謫到外地。 譯文 楚人自來喜愛登高,抒發心中的煩悶。我才到這里,也覺得憂愁難忍。莽莽蒼蒼的樹木,終日不散的煙云,使三峽顯得陰霾沉沉。開闊的江面,明月高懸,不時傳來猿猴的悲鳴。遠離故鄉,又逢歲暮年關,怎不叫人心驚。要想安慰孤獨的靈魂,最好還是開懷痛飲。閑來信步漫游,遇見山水佳麗,不妨高聲長吟。如果不是貶官外放,又怎么能飽覽各地的奇山異景。 賞析: 《黃溪夜泊》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所寫的一首古詩,于景祐四年(1037)被貶夷陵時經黃溪,登山臨水之際,撫今傷古,感慨良多,遂有此詩。首聯以“恨”、“愁”二字點明主旨,為全篇定下基調;頷聯以景逆情,用黯淡、朦朧兩種不同的景色作渲染,進一步抒寫纏結難解的愁緒;頸聯喟嘆歲暮謫居臥他鄉,只能借酒澆愁,感慨深沉;尾聯自我解嘲,在無可奈何之際故作曠達。此詩氣象闊大,意緒蒼涼,為歐陽修七律的佳作。 這首詩是歐陽修七律中的佳作。詩中不僅描寫了三峽蒼暗、明月滿川的景象,揭示出峽川月夜的蒼茫、遼闊、凄清之美;而且借助景物描寫,抒發了作者極為復雜的思想感受。這里,既有無辜被貶的深沉感慨,又有思鄉懷歸的惆悵之情。而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又自我解嘲,故作曠達。 “楚人自古登臨恨,暫到愁腸已九回”寫因貶謫之恨,而源溯到屈原,借以自喻而自慰,可終不能抑制這種生活的愁怨。“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寫有如《秋色賦》,何其凄然。“殊鄉況復驚殘歲,慰客偏宜把酒杯”寫客居異鄉,苦恨經年,只有借酒消愁。最后兩句在自嘆自解中,也含有不可言狀之凄苦。 這首詩突出的特點是,氣象闊大,意緒蒼涼。詩中無論寫景,還是敘事,愁苦意緒籠罩全詩。其中“萬樹”一聯,詩人從大處落墨,描繪出峽川從黃昏到靜夜的景象。在這幅畫面上,眾多的景物如高山、叢林、溪水和明月,本已把畫面裝飾得既壯美又幽深,再加上“猿哀”一筆,顯得更加凄悵蒼涼。氣象宏闊,以景逆情,進一步渲染作者謫居他鄉的愁苦心情。 詩的前六句表現的是登山臨水,感慨萬千,各種情懷糾結于心,愁緒層層盤結,句句借景抒情,表達了內心被貶的良多沉痛:登山臨水之悵恨,九回盤桓之愁腸。蒼煙縈繞之萬樹,幽暗陡峭之峽谷,滿川揮灑之明月,凄苦哀婉之猿啼。由于滿懷的愁情,山水明月、煙草樹木都為之黯然失色。各種愁怨噴薄而楚,又何況臨近年關,而自己在他鄉羈旅,只能強顏作歡,借酒澆愁,以為暫時的寬慰。在悲極之中,詩人筆鋒一轉,不再作那兒女情長的傷心之語,而是將悲情化為臨風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似乎為今日能飽覽楚地奇異譎詭的風光而自豪。情緒頓然一轉,于解嘲中放達,字里行間透出一股曠達豪邁之氣。后來,蘇軾受歐陽修的影響,也結合自己的多舛經歷,在詩歌中將這張苦極自嘲、愈見曠達的宋調發展到了極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