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沂孫 甲戌冬,①別周公謹于孤山中。②次冬,公謹游會稽,③相會一月。又次冬,公謹自剡還,④執手聚別,且復別去,悵然于懷,敬賦此解。 花邊短笛,初結孤山約。⑤雨悄風輕寒漠漠。⑥翠鏡秦鬟釵別,⑦同折幽芳怨搖落。 素裳薄,重拈舊紅萼。嘆攜手,轉離索。⑧料青禽、⑨一夢春無幾,后夜相思,素蟾低照,⑩誰掃花陰共酌。 【注釋】 ①甲戌:公元1274年,宋度宗咸淳十年,也即元世祖至元十一年。 ②周公謹:周密。孤山:在今杭州西湖邊。 ③會稽:今浙江紹興。 ④剡(shàn):今浙江嵊縣。 ⑤孤山約:指相約隱居的愿望。孤山,在杭州西湖邊,宋代詩人林逋曾隱居于此。 ⑥漠漠:廣闊貌。 ⑦翠鏡秦鬟:指紹興的秦望山與鏡湖。 ⑧離索:脫離親朋獨居。(宋)陸游《釵頭鳳》詞:“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⑨青禽:青鳥,傳說中的神鳥。據說漢武帝一日忽見一青鳥從西方來,遂問東方朔,東方朔說:“這是西王母要來。”一會兒王母果然來到,身邊有二青鳥相隨。后為信使的代稱。(唐)李商隱《無題》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⑩素蟾:月亮。 【參考譯文】 花叢中響著短笛聲,我們剛開始在孤山立社結盟。雨悄悄地下著,不時地刮著寒風,我們在秦望山下的鑒湖邊分手,就像秦女告別青銅鏡。我們一起采折梅花,恨怨吹落花朵的東風無情。 換穿上單薄的衣衫,又是一年春濃,我們又相會再把紅梅握在手中。感嘆故友才攜手歡聚,轉眼便四散無影蹤。想那巧遇翠鳥仙童的美夢中,春天能有幾成,日后明月低照相思時,誰來打掃場地、花下同飲共詠? 【賞析】 這首詞寫于南宋亡國之后,是王沂孫與友人周密敘別之作。詞中敘寫了臨別時的感傷,表達了對周密戀戀不舍的深情。誠如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所評:“傷會少而離多,雖別友之常情,未見警拔處,但碧山與草窗,在宋季并轡詞場,兩情至厚,曾錄別于孤山,次年遇于會稽,旋別去,又次年,草窗自剡溪還,匆匆執手。又復分襟。故結句云‘花陰共酌’,回應首句,盼其重踐孤山之約。通首歷敘萍蹤,含情婉轉,牙期、管鮑,平生能有幾人?南浦移舟,山陽聞笛,同此黯然之思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