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祁 樓下清歌,水流歌斷春風暮。夢云煙樹。依約江南路。 碧水黃沙,夢到尋梅處?;o數。問花無語。明月隨人去。 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前兩句寫一曲清歌在春風吹拂的暮靄中結束了,“清”字為全詞奠定了感情基調。 B.“夢云煙樹。依約江南路”描繪了飄忽迷離的夢境,營造出一種素淡朦朧的意境。 C.上片前兩句寫眼前景色,以景傳情;下片全寫夢境,寄情于夢。全詞抒情委婉,饒有韻致。 D.“明月隨人去”與蘇軾的“千里共嬋娟”都是寫對月懷人,傳達出一種廣漠曠達的境界。 E.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筆調,從聞歌入筆,轉寫夢境,把懷人念遠的感情表現得深刻人微。 2.結合下片內容,簡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變化過程。(6分) 參考答案 1.C D 【評分說明】5分,答對一項得2分,答對兩項得5分。答三項不得分。 2.①由“碧水黃沙”到“尋梅處”,水中陸上到處尋覓,寫尋找之苦;②看見“花無數”,燃起希望,心生喜悅;③“問花無語”,得不到回應,心生悵然;④“明月隨人去”,夢醒后,對月懷人,心生悲涼。 賞析 這首詞明寫春景,暗抒離情。上片寫眼前景色。水流歌斷,春風又暮,從而引起往事的懷念。下片寫夢境。碧水黃沙,梅花無數,而月隨人去,花自無語。全詞抒情委婉,含蓄蘊藉,幽美清雅,饒有韻致。 上片首句以一個“清”字為全詞感情上定下了幽清的基調。“水流歌斷春風暮”,這句是說那流水般的一曲清歌,春風吹拂的暮靄中結束了。“春風暮”,景語,一字一景,詞中以下諸景,皆緣此三字而來;這里也同時點出了這首詞的特定節候,這正是一個懷人的季節,懷人的天氣,懷人的時刻。“水流”,字面上自然是寫“清歌”的纏綿婉轉,由此,作者的筆觸轉入懷人。 作者寫懷人,非用泛泛之筆,而是借助于一個夢境,把懷人念遠的思想情緒寫得深刻入微。“夢云煙樹,依約江南路”以及下片的“碧水黃沙”云云,皆是夢境,用筆上又極見層次。“夢云”、“依約”兩句是入夢之境。“云”,是“夢云”,“樹”是“樹”是“煙樹”,“江南路”是“依約”(由“云”而“樹”而“路”,由飄忽而實,夢中尋找知音的足跡甚明。 下片寫夢中尋覓和對月懷人。“碧水黃沙”,緊承上片結句之意,進一步寫對知音的尋覓。如果說上片“依約江南路”是朦朧中辨認知音去路的話,那么,“碧水黃沙”所表現的則是到處尋覓,水中陸上,無所不至,大有“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工夫了,且四字屬對工穩,色彩鮮明,為本詞的唯一亮色,這正是作者用筆變幻處。“夢到尋梅處”是窮盡“碧水黃沙”輾轉尋找的結果,筆法由面到點,然后由“尋梅處”引出“花無數”,再由花而人,向花打聽知音之所。 這幾句,用筆如剝茭,一步一層,層層轉深,轉愈深而情愈切,及至問花無語,尋覓無著,頓挫之下,不禁悵然若失,愁緒茫茫,不知所之,轉見明月,也好像已隨那人運去,而失去了它那固有的光輝。“明月隨人去”一句所展示的空間既大且空,讀之令人如置身于一個廣漠而暗淡的世界,進而想到作者于此所寄寓的感情必然是悲涼而空虛的。此時的作者,是醒是夢,已難分難辨之際,這真是以景傳情的神來之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