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綱 長江千里,煙淡水云闊。歌沉玉樹②,古寺空有疏鐘發。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兵戈③凌滅。豪華銷盡,己見銀蟾④自圓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樹森如發。誰念遷客歸來,老大傷名節??v使歲寒⑤途遠⑥,此志應難奪。高樓誰設。倚闌凝望,獨立漁翁滿江雪。 【注釋】李綱(1083-1140)字伯紀,號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多次上疏,陳抗金大計,均未被采納。 ①這首詞大約作于南渡初期的被貶途中,詞中借金陵懷古之題,抒抗金報國之志,直接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張和不妥協態度。②玉樹:指《玉樹后庭花》曲,為南朝最末一個帝王陳后主為其愛妃張麗華所制,一向被當作六朝荒淫的一個標志。③兵戈:指戰爭。④銀蟾:指月亮。⑤歲寒:指的是困境、逆境。⑥途遠:指達到目的所費的時日。 【譯文】 長江千里奔來,浩浩蕩蕩,江面寬闊。風靡一時《玉樹后庭花》曲已不再聽到,只有疏緩的古寺鐘聲還在敲響著。至此又已過去了數百年。歲月流逝得如此之快,令人吃驚萬分。改朝換代時進行的戰爭把六朝帝王的淫侈奢華一掃而光,但見天邊的月亮仍自管圓了缺,缺了圓。 湖水潮生潮落,江水也潮起潮伏。誰能體諒到我是被朝中奸邪排擠打擊,貶謫到此的一個遷客呢?人已老大,而聲名節操尚未確立,能不悲傷嗎?不管環境如何惡劣,道路多么遙遠,我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抗戰到底的意志決不改變。依靠著欄桿獨自遠望,只見一個漁翁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獨自垂釣。 【閱讀訓練】 (1)這首詞的上片寫___,下片主要表現詞人的身世之感,抒寫自己的抗戰志向。 (禁令的歷史滄桑,寫出了歷史的無情) (2)詞的前兩句點出了金陵的地勢特點是_______。 (長江千里奔來,浩浩蕩蕩,江面寬闊) (3)用現代散文的語言改寫“歌沉玉樹,古寺空有疏鐘發”一句。 (風靡一時《玉樹后庭花》曲已不再聽到,只有疏緩的古寺鐘聲還在敲響著。) (4)“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是從_____上慨嘆六朝興亡變化之速的。 (時間) (5)“潮落潮生波渺,江樹森如發”,從眼前景物落筆,從湖水的漲落聯想到江潮的起伏,并與首句“____”相應。 (長江千里) (6)“誰念遷客歸來,老大傷名節”是什么意思? (誰能體諒到我是被朝中奸邪排擠打擊,貶謫到此的一個遷客呢?) (7)下片中“____” 指的是困境、逆境;“____”指達到目的所費的時日。此兩句說不管環境如何惡劣,道路多么遙遠,我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抗戰到底的意志決不改變。 (歲寒 途遠) (8)結尾三句用___的《_____》中的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表明自己獨立不移、堅韌不拔的斗爭精神。 (柳宗元 江雪) 9.詞的上片,詩人為了凸顯“六代興亡如夢”的物是人非之感,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請結合具體詞句作簡要分析。(6分) 10.詞的下片提到了“漁翁”的形象,請簡要概括這一形象的特點,并說明詩人寫到這一形象的用意。(5分) 參考答案: 9、詞的上片主要運用了對比(2分)的表現手法來表達感慨。詩人以“千里長江”、“古寺疏鐘”、“天上銀蟾”的存在與金陵的衰亡進行對比,(2分)鮮明地表達了“六代興亡如夢”的感慨。(2分)(或)詞的上片主要運用了反襯(2分)的表現手法來表達感慨。詩人以“千里長江煙淡水闊,古寺疏鐘回響不絕,天上銀蟾圓缺自若”的永恒自然之景,反襯金陵的衰亡(2分),鮮明地表達了“六代興亡如夢”的感慨。(2分)(答“借景抒情”、“用典”等雖用到,但不是主要的手法,酌情給分,不超過3分。) 10、漁翁是一個獨立不移、堅韌不拔的形象。(2分)詩人化用柳宗元《江雪》中的詩句,以漁翁的形象自比,(1分)來表達自己雖境遇多舛,但仍矢志不移,堅持抗金,挽救民族危亡的決心。(2分) 賞析一 這首詞大約作于南渡初期的被貶途中,詞中借金陵懷古之題,抒抗金報國之志,直接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張和不妥協態度。 上片極寫六朝古都——金陵的歷史滄桑,寫出了歷史的無情。起二句點出金陵的地勢特點:長江千里奔來,浩浩蕩蕩,江面寬闊,有“天塹”之稱。也許是這一特有的地理條件,使金陵成為佳麗地、帝王州,然而長江猶如歷史,也是最無情的,它不舍晝夜,奔騰到海不復回,帶起了它所能帶走的一切,“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宗。以下即從不同的側面寫六朝的消聲滅跡。“歌沉玉樹,古寺空有疏鐘發”,記下了這座古城的歷史的足音,風靡一時的淫哇低唱已不復聞,只有疏緩的古寺鐘聲還,感慨深沉。“玉樹”,指《玉樹后庭花》曲,為南朝最末一個帝王陳后主為其愛妃張麗華所制,一向被當作六朝荒淫的一個標志。而這些亡國之音再也聽不到了,自然意味著六朝的消失。“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接著從時間上慨嘆六朝興亡變化之速,至此又已過去了數百年。歲月流逝得如此之快,能不令人吃驚嗎?“兵戈凌滅。豪華銷盡,幾見銀蟾自圓缺”,是從金陵的形跡上看六朝的無影無蹤的。兵戈,指戰爭;改朝換代時進行的戰爭把六朝帝王的淫侈奢華一掃而光,但見天邊的月亮仍自管圓了缺,缺了圓。這與劉禹錫寫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用意相同,都是用日月山川的古今共存,仿佛有情,反襯出歷史與時間的無情,分外令人感慨。 下片主要表現詞人的身世之感,抒寫自己的抗戰志向。“潮落潮生波渺,江樹森如發”,從眼前景物落筆。鄱陽(今名波陽)臨鄱陽湖,湖水通長江,從湖水的漲落聯想到江潮的起伏,并與首句“長江千里”相應。因波而及江,因江而及樹。這兩句體現了他對景神馳,心潮起伏的情狀。于是發出深深的感慨:“誰念遷客歸來,老大傷名節。”意即:誰能體諒到我是被朝中奸邪排擠打擊,貶斥到此的一個遷客呢?人已老大,而聲名節操尚未確立,能不悲傷嗎?以下五句即緣此生發,表明堅貞不屈的立場。“縱使歲寒途遠,此志應難奪”,直抒胸臆。“歲寒”指的是困境、逆境:“途遠”,指達到目的所費的時日。此二句說:不管環境如何惡劣,道路多么遙遠,我的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抗戰到底的意志決不改變。結三句卻變換一種方式,用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表明自己獨立不移、堅韌不拔的斗爭精神。由于柳宗元《江雪》一所塑造的漁翁形象已深入人心,以此作結,不僅將作者的磊落之氣、堅貞之節表露無遺,而且神思曠遠,頗有余味。 此詞雖先敷設一層悲愁暗淡的色彩,卻不掩抗金報國的豪氣,上片的低沉、頓挫、悱惻與下片的高昂、慷慨、豪邁水乳交融,意脈貫通,表達了作者悲憤中奮起的志向。全詞氣氛清冷,場面闊遠,意境深遠,格調剛毅。寫景文字不多,但頗具特色,景物立體感強,有動有靜,有聲有色。詞中抒情手法多種多樣,既有直接的議論抒情,又有間接的以景抒情。作者吊古懷今,表達出憂國傷懷的思緒和感慨。 賞析二 長江千里,煙淡水云闊。歌沉玉樹,古寺空有疏鐘發。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兵戈凌滅,豪華銷盡,幾見銀蟾自圓缺。潮落潮生波渺,江樹森如發。誰念遷客歸來,老大傷名節??v使歲寒途遠,此志應難奪。高樓誰設,倚欄凝望,獨立漁翁滿江雪。 要理解李綱這首詞中的思想感情,先要對他的政治立場和生活經歷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李綱的一生是堅決主張抗金的,是著名的抗戰派代表人物之一。早在宣和七年,金兵進犯,宋徽宗驚慌失措,急于逃避時,李綱曾刺臂血上書,力主抗戰。宋欽宗以李綱為兵部侍郎,后為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圍汴京,李綱以尚書右丞任親征行營使,“登城督戰,殺數千人,乃退”。 (《大金國志》)主和派李邦彥等罷李綱以謝金人。南宋高宗即位,一度起用李綱為相,李綱積極備戰,敵不敢犯。后因高宗聽信投降派讒言,李綱在位僅七十五天,又被罷免貶斥。到紹興二年(1132),才被任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徙洪州。晚年雖被起用,乃系外任,已無權過問朝政。 由李綱的一生經歷,可見他隨著朝廷和戰兩種勢力的激烈沖突,在他的宦海生涯中掀起了狂濤巨浪,他也在這起伏不定的浪濤中浮沉。一腔忠貞憤懣的愛國熱情就傾注于詞中了。 這首《六么令》大概是在南渡初期,李綱遭到貶謫后作的。借金陵懷古,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和不屈不撓,堅決抗金的決心。 上片寫金陵懷古。“長江千里,煙淡水云闊。”千里長江,滾滾東去,縱目四望,江闊云低。杜甫就曾經感嘆“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蘇軾也說“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李綱對此,自不免興起懷古之情。“歌沉玉樹,古寺空有疏鐘發。”南朝陳后主創制的《玉樹后庭花》,早已歌聲沉寂,再也聽不到了。聽到的只有那古寺稀疏的鐘聲,回蕩在這千里長江上空?!队駱浜笸セā肥钱敃r淫靡之音的代表。歌聲的沉寂標志著陳朝的滅亡。幾杵疏鐘,時斷時續,渲染了寂寞蒼涼的懷古氣氛,喚起人們“念天地之悠悠”(陳子昂《登幽州臺》)的感覺,從時間與空間上構成特定的情境。想當年,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都曾建都建康(金陵,今南京市),國祚都較短暫。六朝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其君主都胸無大志,窮奢極侈,不圖振作,淫樂無度,終于導致了六朝一個接一個地覆滅,如同夢幻。晚唐詩人李商隱深有感概地說:“三百年間同曉夢”(《詠史》),韋莊也曾嘆息“六朝如夢鳥空啼”。 (《臺城》)所以,詞中感嘆“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時光流駛,歲月驚心,如今,因年代久遠,戰爭的痕跡已經泯滅了,豪華銷盡了,“六朝舊事隨流水”(王安石《桂枝香》),“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幾見銀蟾自圓缺”。銀蟾,指月亮。作者認為只有天上的明月,閱盡人間的改朝換代,盛衰興廢,不管“歌沉玉樹”,“繁華銷盡”,她照樣年年月月,圓了又缺,缺了又圓。她,是歷史的見證。這意思和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石頭城》)頗相類似。 上片的懷古不是為懷古而懷古,不是為六朝的覆滅唱挽歌。在懷古的背后,寄托著作者的政治見解和提供的歷史教訓,希望南宋統治者能以六代興亡作為歷史的鏡子,不要重蹈六朝滅亡的覆轍。其忠貞之情,可昭日月。 下片即景抒情,“潮落潮生波渺,江樹森如發。”森,茂密;發,指毛發?!督瓨渖绨l”,指江樹茂密如發。“潮落”二句由上片寫景懷古過渡到下片的即景抒情。鄱陽臨近鄱陽湖,湖水流入長江,聯系到上文的“長江千里,煙淡水云闊”,因而聯想到“潮落潮生”,自己也心潮起伏,心事浩茫。想到自己屢遭貶斥,身為遷客,有誰憐惜我“老大傷名節”呢?“老大傷名節”的核心仍然是指自己年華老大,屢遭貶謫,抗金之志未酬,未能做到功成名就,深為浩嘆。但他表示“縱使歲寒途遠,此志應難奪”。“歲寒”,見《論語》:“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志應難奪”,化用《論語》:“匹夫不可奪志也。”奪,改變的意思。李綱是說,雖然“歲寒”(喻環境險惡、困難),但他要象松柏那樣青蒼挺拔,不畏冰雪侵凌;雖然“途遠”,要趕走金兵,不是短期內可達到目的的,但他不怕投降派的打擊迫害,不管環境多么險惡,不管達到目的的道路有多么漫長,他決定堅持到底,矢志不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