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 萬里一飛蓬,吟老丹楓。潮生潮落海門東。三兩點鷗沙外月,閑意誰同? 一色與天通,絕去塵紅。漁歌忽斷荻花風。煙水自流心不競,長笛霜空。 【注】張炎,南宋詞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謀官,后失意南歸,落魄而終。 (1)上片中的“飛蓬”“鷗”兩個意象分別有何作用?(4分) (2)聯系全詞,談談你對最后一句“長笛霜空”的理解。(3分) 參考答案: (1)“飛蓬”用了比喻手法,作者把自己比作漂泊不定的蓬草,體現了孤苦無依、凄涼的心境;“鷗鳥”用了反襯手法,通過寫鷗鳥的閑適反襯作者的悲苦。(手法、情感各1分,共4分) (2)這一句用了以景結情(或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聲襯靜)的手法(1分),在一片寂靜的霜空中傳來婉轉凄涼的長笛聲,營造了凄清的氛圍(1分),含蓄表達了詞人欲排遣卻無法消除的悲苦心境,令人回味無窮。(1分)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秋江景色的小令。作者晚年曾在浙東、蘇州一帶漫游,從令中提到的“海門”來看,寫于晚年的可能性較大。 “萬里一飛蓬”,開首便交代自己有如飄泊不定的蓬草。在張炎的詞中,“斷梗”、“浮萍”和“飛蓬”的形象不斷出現,如“試問清流今在否,心碎浮萍多少”(《南浦》(別本)),“空憐斷梗,夢依依,歲華輕別”(《凄涼記》),“深沉最苦,便一似、斷蓬飛絮”等等。作者此際登臨,首先意識到的是自己有如萬里江山一點微不足道的“飛蓬”,其悲涼心境便不難體會到了。“吟老丹楓”,時令正值深秋,秋風吹拂下,作者在飄零欲墜的紅色楓葉下吟著愁苦的詞句。張炎曾有詞:“楓冷吳江,獨客又吟愁句”(《綺羅香》),“未覺丹楓盡老,搖落已堪嗟。無避秋聲處,愁落天涯”(《甘州》),這些愁苦的意象正是彼時作者心境的反映。開首二句作者尚未寫情,則悲苦之情已經溢出句外。“潮生潮落海門東,三兩點鷗沙外月”。這兩句所刻畫的畫面極富立體感,且動靜結合。此時也許恰值傍晚,暗藍色的天幕,一彎秋月已然升起,三兩只沙鷗正自由自在翱翔,下面便是涌上迅即又退下的潮水。古代文人對自在閑適的沙鷗有一種特殊的偏愛,在張炎詞作中,寫及沙鷗的也相當多。“閑意誰同?”是說沙鷗這種閑情逸致誰能比得上?很顯然,對于沙鷗,滿腹憂愁的作者是自嘆弗如的。 “一色與天通,絕去塵紅”。下片續寫自己登臨之所見。作者的目光放得更遠。秋風肅爽,雖已是傍晚,但能見度仍很高,極目望遠,水天一色,渾無際涯,似乎是獨立于塵世之外的境界。在這寂靜的環境里,夾雜著獲花香的秋風送來忽斷忽續的漁歌。詞寫到這里,整個畫面愈發顯得有色有聲,宛如一幅肅爽秋景圖。“煙水自流心不競,長笛霜空”。“不競”,意為不爭?!对娊?middot;大雅·桑柔》:“君子實維,秉心無競。”這是一個倒裝句,應為“心不競(如)煙水自流”。作者從“登山則情滿于山”,到心境為景色所陶治;從“閑意誰同”到“心不競”如“煙水自流”,這里可看出作者登臨時的情感發展軌跡。末句以景作結,寫得很是肅爽。沈義父《樂府指迷》曾言:“結句須要放得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理由是以情結尾,“往往淺露”。此語雖未免絕對,卻也不失為一家之言。試看:在一片寒冷的霜空中,傳來婉轉凄苦的長笛之聲,這笛聲正撞擊著一位有如飛篷飄萍般游子的心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