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鰲①戴雪山龍起蟄,快風吹海立。 數點煙鬟青滴,一杼霞綃紅濕,白鳥明邊帆影直,隔江聞夜笛。 【注】①鰲:海里的神龜。 (1)閱讀上闋,說說詞人是怎樣描寫錢塘江大潮的。 (2)下闋中詞人選擇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構成了一幅五彩繽紛的圖景后,寫了“隔江聞夜笛”一句,說說這句在詞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 (1)寫海潮咆哮著洶涌而來,好像是神龜背負的雪山,又好像是從夢中驚醒的蟄伏海底的巨龍,還好像是疾速的大風將海水吹得豎立起來。詞人接連用了幾個生動的比喻,有聲有色地將錢塘江大潮那驚心動魄的場面、排山倒海的氣勢,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意對即可) (2)“隔江聞夜笛”,以動寫靜,以聽覺的描寫收束全詞,與之前的視覺描寫形成對照。全詞純寫自然景物,此時才點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極有韻味。隔江而能聽到笛聲,可見風平浪靜,萬籟俱寂;寫聞笛,其實仍是寫錢塘江水。(意對即可) 注釋 ⑴原題《聞鵲喜》,以馮延巳詞句為名,即《謁金門》。 ⑵吳山:在杭州,俗稱城隍山,一面西湖,一面錢塘江。“觀濤“即”觀潮“。枚乘《七發》:”觀濤于廣陵之曲江。“《疆村叢書·蘋洲漁笛譜》卷二引《名勝志》:”吳山在府城之南,春秋時為吳南界,以別于越,故曰吳山。“ ⑶王勃《滕王閣序》:“秋水共長天一色。“韋莊《謁金門》:”染就一溪新綠“,周句殆從此化出。 ⑷傳說渤海中五山: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巨鰲十五舉首而載之,六萬歲一交焉。“見《列子·湯問》。 ⑸蟄:潛伏?!吨芤?middot;系辭傳》:“龍蛇之蟄,以存身焉。“ ⑹快:有痛快爽快意。宋玉《風賦》:“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杜甫《朝獻太清宮賦》:”四海之水皆立。“蘇軾《有美堂暴雨》:”天外黑風吹海立。“以上兩句狀江湖上潮來雄壯的景象。 ⑺晚霞紅如彩綃,疑為織女機柕所成。 ⑻白鳥:白色羽毛的鳥?!对?middot;大雅·靈臺》:“白鳥翯翯。“這里當是水鳥,鷗鷺之類。杜甫《雨四首》之一:”白鳥去邊明“,本句蓋用此。”明邊“,指天邊帆影與紅霞白鳥相映而言。[3] 周密 (1232-約1298)南宋文學家。字公謹,號草窗,又號四水潛夫、弁陽老人、華不注山人等。原籍濟南,后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德祐間曾任義烏(今屬浙江)令等職。宋亡隱居不仕。其詞講求格律,風格在姜夔、吳文英兩家之間,與吳文英(夢窗)并稱“二窗”。也曾寫過一些慨嘆宋室覆亡之作。并能詩文書畫,諳熟宋代掌故。著有《草窗韻語》、《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癸辛雜識》、《志雅堂雜鈔》、《云煙過眼錄》、《浩然齋雅談》等數十種。編有《絕妙好詞》。詞集名《蘋洲漁笛譜》、《草窗詞》。存詞150余首。 賞析: 這首詞是題詠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宋代詞人詠潮者很多,蘇軾辛棄疾等一代大家都留下過詠潮詞作。周密的這首詞題材上雖無新穎可言,但有自己的特色,頗值得一讀。 詞上片寫海潮欲來和正來之情狀。下片寫潮過以后的情景。“天水碧”,是一種淺青的染色。首兩句說錢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顏色,指的是潮水未來,風平浪靜的觀感。“鰲戴雪山龍起蟄,快風吹海立”。兩句,寫海潮咆哮著洶涌而來,好像是神龜背負的雪山,又好像是從夢中驚醒的蟄伏海底的巨龍,還好像是疾速的大風將海水吹得豎立起來一般。 詞人接連用了幾個生動的比喻,有聲有色地將錢江大潮那驚心動魄的場面,排山例海的氣勢。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讓人有如臨其境之感。與枚乘《七發》中關于觀潮一段的描寫相比,雖鋪采摛文不及,但是精煉則超過前者,下片寫潮過風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數點煙鬟青滴,一杼霞綃紅濕,白鳥明邊帆影直”三句,分別描寫遠處、高處的景色。遠處的幾點青山,雖然籠罩著淡淡的煙靄,卻仍然青翠欲滴。天邊的紅霞,仿佛是剛剛織好的綃紗,帶著潮水噴激后的濕意;臨近黃昏,白鷗上下翻飛,其側則帆影矗立,說明鷗鳥逐船而飛。詞人選擇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構成了一幅五彩繽紛的圖景,使人賞心悅目,身臨其境一般。末句“隔江聞夜笛”,以靜結動,以聽覺的描寫收束全詞,與以前的視覺描寫形成對照。全詞純寫景物,此時才點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極有韻味。 隔江而能聽到笛聲,可見風平浪靜,萬籟俱寂。寫聞笛,其實仍是寫錢塘江水,從時間上說,全詞從白晝寫到黃昏,又從黃昏寫到夜間;從藝術境界上看,又是從極其喧鬧寫到極其安靜,將“觀濤”前后的全過程作了有聲有色的描繪,使讀者仿佛觀看一部拍攝生動的影片,有特寫的連綴,又有場景的高迅切換,令人不由不如臨其境。一樣,因為詞人又是一位畫家,故能做到“以畫為詞”。尤其是“隔江聞夜笛”一句,余韻無窮,似斷猶連,與唐人的“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錢起湘靈鼓瑟)同有“言有盡而意無窮”之妙。美學家宗白華稱贊詞人“能以空虛襯托實景,墨氣所射,四表無窮”(《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確實并非溢美之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