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 山憶喜歡①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②。 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這首詩是作者遭貶赴惠州途中所作。①喜歡:地名,在大散關上。這里代指故鄉山水。②石鱗: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魚鱗。 (1)首聯數字的運用很巧妙,請分別分析其作用。 (2)第三聯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詩人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參考答案 (1)(4分)七千里極言被貶路途之遠,二毛人寫自己垂垂老矣,十八灘寫灘多險大,一葉身寫孤獨凄苦;首聯用數字形象地表述出詩人的艱難處境。 (2)(4分)勁風鼓帆,如腹懷胎,水急船快送客遠去;雨水暴漲,載舟前行,消減了水流石上的波紋。詩人由悲泣憂憤轉為達觀愜意。 二: ①這首詩是作者遭貶赴惠州途中所作。②斑白的頭發。常用以指老年人。③喜歡:地名,在大散關上。這里代指故鄉山水。④石鱗:水在石上流,其波 如魚鱗。⑤典出《論語》,孔子曾問路于隱士長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張,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說:“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問我們呢?” 1、頷聯中的“惶恐”讓我們想起了文天祥的詩《 》,此詩中包含地名“惶恐”的一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首聯對比極富特色,請賞析。(4分) 3、詩中刻畫了一位什么樣的詩人形象?請簡要概括。(4分) 參考答案 1.(1)《過零丁洋》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奎c1分,有錯別字不得分) 2、①“七千里”“十八灘”極言離家路途之遠之險(1分),“二毛”“一葉”表現作者垂暮孤苦飄零(1分),以數字構成強烈對比(1分),表現詩人的艱難處境(1分)。 3、刻畫了一位暮年遠謫(1分)、飽嘗人生凄苦(寫處境艱危、歷盡人生劫難等皆可)(1分)而又頑強堅韌(1分)、豁達豪放(1分)的詩人形象。 三 注:①這首詩是作者遭貶赴惠州途中路經惶恐灘時所作。據《萬安縣志》載“贛州二百里至岑縣,又一百里至萬安,其間有灘十八……灘水湍急,惟黃公為最甚。”南方人讀“黃公”如“惶恐”,因被稱作惶恐灘。②喜歡:地名,在大散關上。這里代指故鄉山水。③石鱗: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魚鱗。④典出《論語》,孔子曾問路于隱士長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張,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說:“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問我們呢?”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七千里”極力渲染被貶之遙,“二毛”指頭發黑白相雜的老人,說明詩人已至暮年。“一葉身”形象地表現詩人飄零的現狀。 B.首聯集工巧的對仗、生動的夸張、形象的雙關、強烈的對比多種修辭于一體,并巧用數字,寫出了詩人此時的處境。 C.把“黃公灘”叫做“惶恐灘”,雖是口音之誤,卻能涉及身世國事,頗有意趣,所以為后人認可并應用。如文天祥詩中就有“惶恐灘頭說惶恐”。 D.頸聯中“帆腹”是說船帆受風,如大腹鼓起。這一聯寫舟行所見所感,整首詩的格調也隨之變化,由雄放轉為凄苦。 E.尾聯中“便合”意即“正應當”,“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現了詩人面對人生劫難時,頑強的意志和達觀的態度。 2.詩人在這首詩中寄寓的情感復雜多變,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柝。(6分) 參考答案 1.BD(B項“形象的雙關”錯誤,“一葉身”是比喻;D項應該是“由凄苦轉為雄放”) 2.(1)暮年遭貶的孤獨凄苦。首聯詩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灘頭”、“二毛人”和“一葉身”形成強烈的對比,表現自己晚年被貶謫的凄涼孤苦。 (2)思鄉之情。“山憶喜歡勞遠夢”寫自己因思念故鄉而憂思成夢,“勞遠夢”可見思鄉情切。 (3)對仕途險惡的憂慮,對國事的憂憤。“惶恐”一語雙關,借地名來表達對自己當下處境艱難憂慮,“泣孤臣”表達雖然自己對朝廷一片忠心,無奈當時黨爭激烈,令正直之臣動輒得咎,無故遭貶。 (4)豁達灑脫。頸聯顯示出詩人順風行舟觀賞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沒在痛苦之中,尾聯詩人更是豁達的表示,自己可以為官府充當水手,因為自己一生經歷的風浪多的是,豈止是略識途而已,這點打擊算不了什么。(答自嘲可得1分) 詩意: 我這個頭發斑白的老人,只身飄零于離故鄉七千里外的荒野,乘著小舟穿越贛江十八個險灘,就像在激流漩渦中翻滾的一片樹葉。過那危險的惶恐灘時,忽然回想起四十年前,從四川取道陜西赴京趕考,經過錯喜歡鋪的情況。年輕時功成名就,原以為可以大有可為服務百姓,可是如今卻不過是錯喜歡,只有垂淚孤臣的無限惶恐。 船過了險灘,就遇到長時間的順風,殷勤相送我這個遠來的客人。船帆受風,好像鼓起的大腹。雨也下了很久,江水暴漲,我在船上已經看不見水流石頭上的魚鱗波紋,真有點美中不足。我完全可以充當個水手,為官府駕船;我一生經歷如此多的風浪,豈止是僅僅知道幾個渡口而已。 賞析: 年近花甲的正直詩人,再次受到朝中昏君和奸佞更瘋狂的打擊和迫害,“夕貶潮陽路八千”,被“安置”到了荒遠的嶺南。路經惶恐灘時,寫下這首對奸佞們表示蔑視的詩。 宋哲宗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主張變法的新黨重新被大宋朝廷重新起用,元祐舊臣招受打壓。蘇軾在河北定州知州任上,先后被貶官到廣東英州、廣西寧遠軍、廣西惠州。蘇軾在赴惠州途中,乘船入贛江,經過江西萬安縣的惶恐灘。面對險灘,遠離故鄉與朝廷,前途渺茫的詩人蘇軾,以達觀的精神,寫下了《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這首詩。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二毛人,頭發黑白相雜的老人,蘇軾寫這首詩時五十九歲。首聯,詩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灘頭”、“二毛人”和“一葉身”形成強烈的對比,將詩人晚年被貶謫的凄涼孤苦,生動展示在讀者面前。 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蘇軾在詩中自己注明:“蜀道有錯喜歡鋪,在大散關上。大散關在現在陜西寶雞市西南大散嶺?;炭譃?,贛江從江西萬安到贛州,有十八個險灘,黃公灘最危險,也稱惶恐灘。第二聯,蘇軾用錯喜歡鋪、惶恐灘地名,組成工巧的對仗,又語意雙關,寫自己四十年前和現在的情況。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第三聯兩句所寫不只是行船的情境描寫,又有象征的暗示,輕快旋律,恰好顯示出詩人順風行舟觀賞美景的快意。詩上半篇的低沉凄涼一掃而空。 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墩撜Z》記載,孔子曾經在途中向隱士長沮、桀溺問路,長沮、桀溺因為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張,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說:“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問我們呢?”蘇軾反用《論語》的典故,充滿自信地說:“我一生長途行船,經歷多少大風大浪,豈止是知道幾個渡口而已。” 蘇軾的七言律詩《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前四句表現自己被政敵迫害、晚年被貶謫的凄涼情況,格調低沉。接下來的四句描寫行船的情境,格調也有凄苦轉為豪放,沉重轉為輕快。因為,蘇軾是一個性格堅韌、胸襟開闊的詩人和哲人,面對再次降臨的人生劫難,他以頑強的意志和達觀的態度去面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