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農功各已收,歲事得相佐。 為歡恐無及,假物不論貨。 山川隨出產,貧富稱小大。 置盤巨鯉橫,發籠雙兔臥。 富人事華靡,彩繡光翻座。 貧者愧不能,微摯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節過。 亦欲舉鄉風,獨唱無人和。 [注]①宋仁宗嘉祐六年十一月,蘇軾應制科入三等,以“將仕郎大理寺評事簽書節度判官廳公事”至鳳翔府(今陜西鳳翔)。第二年年終歲末,他一連寫了三首詩寄給自己的弟弟蘇轍。 (1)這首詩是有名的風俗詩,你知道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節日?結合全詩說說你的理由。(5分) (2)此詩通過多種手法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感情,試簡述。(6分) 參考答案 (1)節日:除夕(1分);理由:①詩題為饋歲,歲晚之時相與饋問,被稱為饋歲。(2分)②饋歲的禮物因人而異,貧富不同。貧者不能像富人那樣華靡,只能拿出自己舂磨的米面做成的餅兒、糕兒作為小禮物送人,所謂“富人事華靡,彩繡光翻座。貧者愧不能,微摯出舂磨。”(2分) (2)作者通過追憶故鄉熟悉的饋歲風俗,來表達兄弟相思之情。有錢人追求的是奢華侈靡,盤鯉、籠兔、彩繡耀眼;貧窮人家只能拿出自己加工的食品當作禮品,全事白描加對比,而盡詠故鄉鄉風之醇,盡抒舍弟思念之情。舉鄉風之淳厚與后面四句官居之冷落是一大對比,而且虛實相映,轉承自然;中間所寫“鯉兔、彩繡”與“舂磨”是富貧的對比。語言形象凝練,句式多用對偶,也體現了鄉村淳樸之風。(答題要點“相思”“淳樸”“對比”“白描”“虛實結合”“對偶”) 參考賞析 這是蘇軾留給后人的一首有名的風俗詩。歲晚之時相與饋問,被稱為饋歲。饋歲的禮物因人而異,貧富不同。貧者不能像富人那樣華靡,只能拿出自己舂磨的米面做成的餅兒、糕兒作為小禮物送人,所謂“富人事華靡,彩繡光翻座。貧者愧不能,微摯出舂磨。”貧富的差異一目了然。這種生活的真實、風俗的真實,反映出的恰恰是一種人性的真實、情感的真實——不論貧富,沉靜在歲末的喜慶祥和中,人性都是善良的,人與人之間也都是和諧的。 初讀這首詩,總有一個結不能打開:年末歲尾,獨身在外,既是遙寄兄弟之作,因何不談相思卻聊鄉風?古詩布局謀篇講究的是“起、承、轉、合”,所謂“合”,大多是卒章顯志之筆。原來,詩的前十二句全是回憶鋪墊,“官居故人少,里巷佳節過。亦欲舉鄉風,獨唱無人和。”才是點睛明旨:官居深府,難得一見老朋友老鄉親,歲晚年末,一個人在這陌生的街巷里過節;本來想像在自己家過年一樣送給親朋好友一些饋歲禮物,看來這份情思只能獨自感受無人應和了。 詩貴含蓄。作者通過追憶故鄉熟悉的饋歲風俗,來表達兄弟相思之情,解開了這個結,剩下的就只有對作者高超手法的感嘆了。一年農事,忙忙碌碌,現在大功告成,而過年的喜慶又稍縱即逝,所以鄉人們不計貨貝,以物相饋,免生“為歡無及”之悔。有錢人追求的是奢華侈靡,盤鯉、籠兔、彩繡耀眼;貧窮人家只能拿出自己加工的食品當作禮品,這是一幅多么精采的歲暮饋送圖。作者未著議論,全事白描,而盡詠故鄉鄉風之醇,盡抒舍弟思念之情。 全詩十六句,可以分為三節。前四句為第一節,交代饋歲風俗的依據,點明題目。“為歡恐無及,假物貨不論”兩句寫出了人們不加選擇地購求各種年貨的喜悅,而且緊領下文八句。中間八句為第二節,舉出饋歲之禮,各隨財力,貧富有別。最后四句為第三節,從回憶之中回到當前。因為“官居故人少”,所以只能一個人過年了,想要與人說一說饋歲的事吧,卻沒有人能夠聽到。“鄉風”“獨唱” 兩詞與“官居”相對照,總束全詩。佳節期間,作者不言思家,而歌故鄉饋歲風俗;不言思親,而詠無人共舉鄉風。一種無法遏止的思鄉思親之情自然流于言外。 這首詩著重對比以見意抒情。前面十二句所舉鄉風之淳厚與后面四句官居之冷落是一大對比,而且虛實相映,轉承自然;中間所寫“鯉兔、彩繡”與“舂磨”是富貧的對比。語言形象凝練,句式多用對偶,在蘇軾早期五言古詩中,這是極為精構細致、古樸隨性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