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注釋: 銀漢:即銀河。 玉盤:指月亮。 譯文: 夜幕降臨,云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賞析: 這首小詞,題為“中秋月”,自然是寫“人月圓”的喜悅;調寄《陽關曲》,則又涉及別情。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從月光下筆,而從“暮云”說起,用筆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盡”,轉覺清光更多。句中并無“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積水空明的感覺。 月明星稀,銀河也顯得非常淡遠。“銀漢無聲”并不只是簡單的寫實,它似乎說銀河本來應該有聲的,但由于遙遠,也就“無聲”了,天宇空闊的感覺便由此傳出。此夜明月顯得格外圓,恰如一面“白玉盤”似的。語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此處用“玉盤”的比喻寫出月兒冰清玉潔的美感,而“轉”字不但賦予它神奇的動感,而且暗示它的圓。兩句并沒有寫賞月的人,但全是賞心悅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圓,更值兄弟團聚,難怪詞人要贊嘆“此生此夜”之“好”了。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大有佳會難得,當盡情游樂,不負今宵之意。不過,恰如明月是暫滿還虧一樣,人生也是會難別易的。兄弟分離即,又不能不令詞人慨嘆“此生此夜”之短。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別情。說“明月明年何處看”,當然含有“未必明年此會同”的意思,是抒“離擾”。同時,“何處看”不僅就對方發問,也是對自己發問,實寓行蹤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銜接,對仗天成。“此生此夜”與“明月明年”作對,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與“明年”之“明”義異而字同,借來與二“此”字對仗,實是妙手偶得。疊字唱答,再加上“不長好”、“何處看”一否定一疑問作唱答,便產生出悠悠不盡的情韻。 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當年當夜推想次年中秋,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蛾栮P曲》原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為歌詞,蘇軾此詞與王維詩平仄四聲,大體切合,是詞家依譜填詞之作。 賞析二: 這首詩作于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是《陽關詞》三首之一,當時詩人任徐州知州?!短K軾文集·書〈彭城觀月詩〉》:“余十八年前中秋夜,與子由(弟蘇轍字)觀月彭城(徐州州治),作此詩,以《陽關》歌之。今復此夜宿于贛上,方遷嶺表,獨歌此曲,以識一時之事,殊未覺有今夕之悲,懸知有他日之喜也。”由“方遷嶺表”可以推斷,此跋當書于紹圣元年(1094)作者被貶至嶺南途中。 詩人寫景狀物的高妙之處往往在于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化動為靜的功力。前人寫月,常常著眼于月之靜態之美,如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蘇軾則著眼于月之動態之妙:“暮云收盡”寫出“云破月來”的瞬間突變;“溢清寒”令人聯想到“月光如水瀉大地”的景象;一句詩高度濃縮地將“月破云霧照寰宇”的美妙瞬間形象地表現出來,充滿動感,這是寫瞬間的突變。“銀漢無聲轉玉盤”則寫月亮升入高空的緩慢漸變過程:一輪明月掛天空,緩緩地移動,“轉動”本有聲,一則太遙遠,有聲也聽不到;二則轉動得慢而輕,本應有聲也無聲了,所以說“銀漢無聲轉玉盤”。這兩句詩直接寫月之動之無聲,化動為靜,以動襯靜,目的是突出中秋月夜之“靜”,這種“靜”是詩人“心造”的境界,只有在這樣的境界里,詩人才可以忘卻世俗和仕途的煩惱,用親情或手足情來撫慰自己受傷的心靈??上н@種時空是短暫的、不常有的,接下來詩人由寫景轉入抒情和議論:“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身處宦海如浮萍,明年的此時能不能看到中秋月、在何處看到都難以預料,深沉的憂患意識便隱隱地流露出來。蘇軾的這種隱憂是有來由的,我們看一看他寫此詩前后的經歷就會明白: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36歲的蘇軾因上書神宗,論朝政得失,觸動了王安石,被排擠出京,出任杭州通判;三年后,熙寧七年(1074)九月被罷杭州通判,權知密州;又過了不足三年,熙寧十年(1077)正月,遷知徐州;又過了兩年,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移知湖州,是年八月,因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以其詩文語涉訕謗新法對其進行彈劾,于八月十八日下御史臺獄,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出獄,貶黃州團練副使。從36歲到44歲,蘇軾生命中八年多的黃金時光,就在這種浮萍般的宦海沉浮中度過,他對人生的體驗太深刻也太全面了。正因如此,他才寫出“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這樣的詩句,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是對前途未卜的一種隱憂。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眉山人。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 中秋月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臺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后量移諸州。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始被召北歸,卒于常州。 蘇軾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