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rr7rr">

      <pre id="rr7rr"><ruby id="rr7rr"><ol id="rr7rr"></ol></ruby></pre>

        <pre id="rr7rr"></pre>
        <del id="rr7rr"></del>

                <noframes id="rr7rr"><pre id="rr7rr"><span id="rr7rr"></span></pre>
                ?

                當前位置: 首頁 > 宋詞精選 > 蘇軾的詩詞 >

                蘇軾《游金山寺》“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比姺g賞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mckmama.com    發布時間:2013-11-27 21:29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
                   [譯文]  江山彌幻,而今如此為何還不回家園,莫非是江神責怪我頑戀世俗嗎。
                   [出自]  北宋  蘇軾  《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波濤。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注釋:
                ①金山寺:在今江蘇鎮江西北的長江邊的金山上,宋時山在江心。
                ②古人認為長江的源頭是岷山,蘇軾的家鄉眉山正在岷江邊。鎮江一帶的江面較寬,古稱海門,所以說“直送江入海”。
                ③蘇軾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寫曾聽人說長江漲潮時潮頭有一丈多高,而岸邊沙灘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見那種情形。
                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盤陀:形容石塊巨大。
                ⑤歸楫:從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槳,這里以部分代整體。
                ⑥這兩句的意思是:微風吹皺水面,泛起的波紋像靴子上的細紋,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魚重疊的紅鱗。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蘇軾游金山在農歷十一月初三,所以這么說。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發光的某些水生動物(古人亦曾有記載,如木華《海賦》:“陰火潛然。”曹唐《南游》:“漲海潮生陰火滅。”)或只是月光下詩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見如此。” 另有一說“江中炬火”是一UFO,后一句“飛焰照山”才能夠解釋。
                ⑨謝:告訴。如江水:古人發誓的一種方式。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公子重耳對子犯說:“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晉書·祖逖傳》載祖逖“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蘇軾認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說,自己如果有了田產而不歸隱,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見,現在未能棄官還鄉,實在是不得已的事。

                譯文1:
                     我的家鄉地處長江初始發生之源頭, 為官出游卻隨江水滾滾飄然東入海。
                  聽說此地大潮打起浪頭足足一丈高,  即使天寒地凍還有沙痕印跡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號稱盤陀,  自古以來出沒水中追隨浪濤和江波。
                  嘗試登上絕高山頂遙望萬里外家園,  無論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羈旅在外鄉愁只恐難尋回家之歸舟,  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賞山中之落日。
                  微微風里波濤萬頃陣陣蕩漾起細鱗,  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魚尾血樣紅。
                  正當此時江中月亮剛剛還在初升起,  二更時辰月兒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靜靜長江江心好似有著一炬火大明,  飛騰火焰照得山中棲息鳥兒紛紛驚。
                  惆悵失然歸臥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識,  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處之事物。
                  江山彌幻而今如此為何還不回家園,  江神莫非責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頑固。
                  感謝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實在不得已,  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寧如奔逝之江水。
                   
                譯文2:
                    我的家鄉地處長江初始發生之源頭,我為官出游隨江水飄然東流。聽說此地大潮打起的浪頭足有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凍還有沙痕印跡存在。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號稱盤陀,自古以來出沒水中追隨浪濤和江波。我嘗試登上絕高山頂遙望萬里外的家園,無論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身在外滿是鄉愁,只恐難尋回家的歸舟,山上的僧人苦苦挽留欣賞山中落日美景。微微風里波濤萬頃,蕩漾起細鱗,空中的晚霞恰似排排金魚魚尾一樣紅。江中月亮剛剛還是生起的,二更時月兒下山,天空一片漆黑。靜靜長江江心好似有著一炬通明,飛騰的火焰照得山中棲息鳥兒紛紛驚飛。惆悵失然歸臥僧舍,心中也莫能辯識,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是什么呢。江山彌幻,而今如此為何還不回家園,莫非是江神責怪我頑戀世俗嗎。感謝江神,但我實在不得已,家中如有田地,我定會歸隱,江水可以為證。

                賞析:
                《游金山寺》以望鄉懷歸為主旨,寫景也好,抒情也好,想象也好,用典也好,都為闡發這一主旨服務,因而韻味深長,頗有特色。這是一首以文為詩,雄健非凡的作品。全詩除“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兩句一聯是對偶句外,其余全是散文句式。故“他人抄襲不得”。

                    詩人以江水為線索(全詩用了十個“江”字),把思鄉之情貫穿起來。開頭是“我家江水初發源”,開門見山點出江水。詩尾說“有田不歸如江水”,仍然扣住江水收束全詩。江水的行程猶如詩人的宦游生活歷程。中間以“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兩句充滿深情的“望鄉國”三字與開頭的“我家”和末尾的“歸”字相照應,結構十分嚴謹。除“江水”外,全篇還有“江如海”、“江南江北”、“江月”、“江心”、“江山”等,“江神”出現了兩次,共用了8個“江”字,加上頭、尾兩個“江”字,共10個。在這不長的一首詩里,作者不怕相犯,是有意重復,這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宣泄郁抑不得志的情感,表露辭官歸隱的愿望。這種在修辭上的回環復迭,不同于一般的重復。
                    吟詩作賦,用詞固在靈活多變,但這也不是千篇一律。崔顥在《黃鶴樓》中寫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兩聯用了三個“黃鶴”。通過古今對比,有力抒發了詩人登樓時的悵惘之情。同樣蘇軾連用10個“江”字,也是突出了思鄉懷歸的執著情緒,卻一點沒有單調呆板的感覺,而且“江”字的連續使用,也顯示出該詩針線緊密,語意貫通,層次分明,于豪放不拘中看出他筆法森嚴。特別是最后兩聯,句句有“江”,每個“江”字都緊扣著詩人厭倦仕途的思想感情。所以紀昀評點說:“首尾謹嚴,筆筆矯健,皆短而波瀾渾闊。”

                    虛寫與實寫相結合,幻景與現實相結合,意象巧妙,變化莫測,這也是本詩的一大特色。作者先從“潮頭一丈高”的想象落筆,并且用“天寒尚有沙痕在”所見作證,極力渲染江濤的洶涌澎湃。不僅描繪出大自然無比壯麗的景色,而且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詩人起落不平的政治生涯和翻滾不寧的心境。“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這與上聯相仿,從現在寫到過去,從實寫到虛,也就是從眼前景色落筆,而后敘述想象中的情景,仍然從波濤的起落寄寓自己宦海升沉的無限感慨。而堅定不移的“石盤砣”讓人感到這是作者人格的生動寫照。以上兩聯都是用虛實結合的手法,而虛實的安排也不呆板,或先虛后實,或先實后虛,這也體現出變化了。
                    幻景與現實結合,在詩的后半部分從“江心似有炬火明”到結束,作者使用了這一手法。以江心“飛焰”為契機,把描寫的對象從實景擴大到幻覺的領域,筆墨酣暢地抒發了自己思鄉懷歸的迫切心情。“非鬼非人”“江神見怪”等句,似乎荒誕不經,其實它真實地反映了詩人內心的動蕩、矛盾、痛苦。作者的幻覺竟是那樣的虛無飄渺,其實這是在夜以繼日的思念之后,所產生的正常心理現象,想的多,想的急切,也就想的離奇了。因此,有關歸隱的幻覺描寫,可以說是極其真實的表現出作者厭倦仕宦,可望安定的迫切心情。  全詩共12句,四句一換韻:“海”“在”押韻,屬仄聲韻;“楫”“日”、“細”、“赤”押仄聲韻。這樣平仄相間,可見聲韻參差之妙。后面詩句,是兩句一換韻,變化快,音節急促,與詩歌所表現的那動人的心魄、心弦的內容相稱。  總之,蘇軾詩風雄健,奔放靈動,想象豐富,奇趣橫生。該詩從寄宿漫游寫到金山登頂,從斷霞半空寫到二更月落,從江火通亮寫到悵然歸臥,從江神見怪寫到指水為誓,或實,或虛,或看,或想,從無生有,如圖如畫,真是神筆巧奪天工。這是一首頗能代表蘇軾詩歌創作風格的一首七言古詩。




                相關閱讀

                蘇軾《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蘇軾《水龍吟》“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蘇軾《放鶴亭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蘇軾《十月二日初到惠州》閱讀答案及賞析
                蘇軾《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蘇軾《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有幫助
                (3)
                ------分隔線----------------------------
                ? 女性体内射精的味道多久消除掉
                <noframes id="rr7rr">

                    <pre id="rr7rr"><ruby id="rr7rr"><ol id="rr7rr"></ol></ruby></pre>

                      <pre id="rr7rr"></pre>
                      <del id="rr7rr"></del>

                              <noframes id="rr7rr"><pre id="rr7rr"><span id="rr7rr"></span></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