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lnn11"><strike id="lnn11"></strike></track>

      <noframes id="lnn11"><pre id="lnn11"><ruby id="lnn11"></ruby></pre>

        <track id="lnn11"></track>
        ?

        當前位置: 首頁 > 宋詞精選 > 蘇軾的詩詞 >

        蘇軾《放鶴亭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來源:海博學習網 www.mckmama.com    發布時間:2015-02-14 17:23
        放鶴亭記
        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兑住吩唬?lsquo;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豐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記 《放鶴亭記》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A.升高而望,得異境焉   升:登上
        B.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隱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親近
        D.鶴歸來兮,東山之陰  陰:北邊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
         B. 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C. 宜若有益而無損者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D.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明年春,水落,迂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
            B.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
            C.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D.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
        14.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頭記敘了建亭的時間、地點和緣由,描寫了放鶴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過對山人放鶴、收鶴的敘述,說明了放鶴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過與山人的對話,明確表達了作者對“隱居之樂”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鶴、招鶴之歌作結。意境悠遠,余韻綿長。

        1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飲酒于斯亭而樂之。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3)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答案:
        11B 
        12A 
        13C 
        14D
        15.
        ①在這個亭子里喝酒并以此為樂
        ②憑借這保全他們的真性,并聞名后世
        ③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白石頭。

        二: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升高而望,得異境焉  升:登上     B.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隱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親近     D.鶴歸來兮,東山之陰  陰:北邊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 ?、谛l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
        B.①升高而望,得異境焉         ②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C.①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②山人欣然而笑曰
        D.①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②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
        10.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頭記敘了建亭的時間、地點和緣由,描寫了放鶴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過對山人放鶴、收鶴的敘述,說明了放鶴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過與山人的對話,明確表達了作者對“隱居之樂”的理解。
        D.第五自然段中“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這表面上是招鶴,實則表達了蘇軾雖羨慕隱居之樂,但仍眷戀仕途的情感。
        1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                           
        (2)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參考答案
        8. B 【 “和”讀hè,應和,跟著唱?!?br /> 9. C【 “而”都表修飾關系的連詞。以,①介詞,用;②動詞,認為。焉,①語氣助詞;②代詞,它們。于,①介詞,在;②介詞,引出對象,對于?!?br /> 10. D【此句寄寓了蘇軾厭倦仕途,羨慕隱居之樂的情絲?!?br /> 11、(1)而云龍山人的亭子,恰好對著那個缺口。
        (適,1分;當,1分;大意1分)
        (2)而劉伶、阮籍那類人,憑借這保全他們的真性情,并聞名后世。
        (之,1分;全,1分;大意1分)

        【參考譯文】
        熙寧十年秋,彭城暴發洪水,洪水漫到云龍山人張君家大門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來住屋的東面,在東山的山腳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塊奇異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岡嶺四面圍攏,隱約像個大環,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剛巧對準那個缺口。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廣闊的大地一片潔白;在刮風、下雨、陰暗、晴朗的天氣中間,景色瞬息萬變。山人有兩只鶴,很馴服,而且很會飛。早晨,山人就望著西山的缺口把它們放出去,聽任它們飛到什么地方。它們有時站在池塘邊、田野里,有時飛翔到云層的上面,傍晚,它們就向著東山回來,所以給亭子起名叫“放鶴亭”。
        郡守蘇軾,當時帶著賓客隨從,前往拜見山人,在這個亭子里喝酒并以此為樂。給山人作揖并告訴他說:“您懂得隱居的快樂嗎?即使是面南稱尊的國君,也不能換到這種樂趣呢?!兑住飞险f:‘鶴在幽深的地方鳴叫,它的小鶴也會應和它。’《詩經》上說:‘鶴在深澤中鳴叫,聲音傳到天空。’鶴這種動物,清凈深遠,幽閑曠達,超脫世俗之外,因此《易》、《詩經》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顯露自己有德行的人,親近把玩它,應該有益無害。但衛懿公喜歡鶴卻使他的國家滅亡。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認為造成荒唐的災禍沒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劉伶、阮籍那類人,憑借這保全他們的真性,并聞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凈深遠幽閑曠達,像鶴這樣的東西,還不能過分享受,過分喜好就會使他的國家滅亡。而超脫世俗隱居山林的賢士,即使荒唐迷惑頹敗迷亂像飲酒的人,也不會有什么禍害,更何況對鶴的喜愛呢?由此看來,君主之樂和隱士之樂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的。”
        山人欣然笑著說:“有這樣的道理??!”于是,寫了放鶴、招鶴之歌:鶴飛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飛向下看選擇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將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矯健地又凌空翻飛。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白石頭。鶴飛回吧,到東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著黃色的帽子,穿著草鞋,披著葛麻衣服,彈奏著琴弦,親自耕種自食其力,剩下的東西就能喂飽你?;貋戆?,西山不可以久留。
        【釋詞】傃:(sù)向,向著,沿著。挹:(yì)通“揖”,作揖。陂(bēi):水田。狎(xié):親近。

        【題解】這篇記有明顯的出世思想。文章指出,好鶴與縱酒這兩種嗜好,君主可以因之敗亂亡國,隱士卻可因之怡情。作者想以此說明:南面為君不如隱居之樂。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爭失敗后的消極情緒。

        賞析
        這篇記有明顯的出世思想。文章指出,好鶴與縱酒這兩種嗜好,君主可以因之敗亂亡國,隱士卻可以因之怡情全真。作者想以此說明:南面為君不如隱居之樂。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爭失敗后的消極情緒。正文共四段。
        文章開頭,作者用直敘的方法。簡練的文筆,交待了山人遷居和建亭的原由,把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的經過寫得一清二楚。“升高而望,得異境焉。”是何意境,先留一個“懸念”,然后從容著筆,再述其“異”。“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四合”與“大環”,似實非實,似虛非虛;“隱然”,既狀其膝隴。又透出并非是絕對“合”與“環”的徽意。這是異境,也是美景;然而美中不足,獨缺其西。亭子正好建在這里,豈非天工不足人巧補?;蛑^山人慧眼,依乎于自然。建亭的地理位置選得好,四周的風景更美。作者用一組節奏明快,語勢剛勁的排比句來描述這里的景色,隨著季節的轉換,景物各異:春夏之交,草木齊夭,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隨著風雨晦明的氣候變化,景色瞬息百變,寫得最文并茂,很是精美。到此為止,主要寫一個“亭”字。
        第二段主要寫鶴。山人養鶴、為求其樂。“甚馴’,指早放晚歸,順從人意;“善飛”指縱其所如,時而立在田里,時而飛上云天。寫得文理清晰,錯落有致,“縱其所如”是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明狀鶴飛,也暗喻隱士之樂。隱士愛鶴,故以鶴名其亭。緊承上文,由亭及鶴,又由鶴回到亭。文理回環,構思巧妙,點題自然,耐人品味。
        弟三段主要寫一個“樂”字。上文用描述,這一段用議論。“子之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自問自答,文意抑揚,饒有情趣,說出自己的看法,樹立了論點。接著用主客映襯的手法加以論證。“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意思是鶴在隱蔽處鳴叫,它的同類便應聲唱和。“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意思是鶴在水邊高坎上鳴叫,聲音洪亮傳得又高又遠?!对娊洝?、《易經》是儒家經典著作,引用來說明’‘清遠閑放”的鶴,可以比著賢人、君子,是無可非議的,具有絕對權威,增加了論證的力量。高潔祥瑞如鶴,雖貴為天子,卻愛而不敢好,否則,就會像衛懿公一樣,鬧個亡國的下場。只有隱居而且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好而無傷,獨得其樂。到此已經證明了論點,隱居之樂,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但是,作者并未就此而止,又進一步用主客映襯的寫法,用“好酒”來陪襯“好鶴”。這并非是節外生枝,繁文累贅,而是“借客形主,回旋進退,使文情搖曳生姿”(王水照《論蘇軾散文的藝術美》)。周公是周朝的開國元勛,他為了告誡康王不要酗酒誤國,寫了《酒浩》。春秋時代的衛武公,為了警戒自己不貪杯,寫了《抑戒》這首詩。這些說明貴為帝王,不僅不能好鶴,也不能好酒。但隱逸之士的劉伶、阮籍等,雖酗酒狂放,不僅無害,而且還因此保全了自己的純真,為后世留下了美名。在主客對論之后,又作一個交錯給合的結論:“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感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鶴乎!”進一步說明了由于地位不同,為樂迥異。這從另一面歌頌了隱士之樂賽過了君王。這一段是從主到客,由客回到主,從鶴到酒,由酒回到鶴,回環復沓,反復論證,使文意更加深刻,文情更加流轉動人。
        第四段,用放鶴、招鶴之歌,對隱士之樂加以詠嘆。既補充了前文寫放鶴、招鶴之處的簡略,又是對隱士好鶴之樂的教染。不僅如此,作者還借招鶴為名,行招仕之實。“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妝飽。”這是對隱士生活的素描,流露出歌贊、羨慕的感情,“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這表面上是招鶴,實際上卻在招仕。本文的東山為隱居之廬,喻隱居。西山為鶴出所至,且與東山相反,所以西山是喻出仕為官。不可久留,是說仕途維艱,吉兇難于預料,不可迷戀,應該及早猛醒,亡途而知返。這表明了這時的蘇軾已經滋生厭倦仕途的意念,萌發了羨慕隱居之樂的情絲。
        全文主要通過活潑的對答歌詠萬式與出了隱逸者信然自適的生活圖景和不為時事所囿的自由心境,表現作者對隱居之樂的神往。文中寫景形象生動,主要著筆于“鶴”,借鶴的“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表現山人超塵出世之姿。寫鶴亦是在寫人。但思想性較差,消極避世,不鼓勵人進取。




        相關閱讀

        蘇軾《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蘇軾《放鶴亭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蘇軾《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蘇軾《十月二日初到惠州》閱讀答案及賞析
        蘇軾《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蘇軾《水龍吟》“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有幫助
        (46)
        ------分隔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