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英 波面銅花冷不收。玉人垂釣理纖鉤②。月明池閣夜來秋。 江燕話歸成曉別,水花紅減似春休③。西風梧井葉先愁。 [注釋] ①銅花:水面銅綠色浮萍,跟綠萍不一樣,冬日不萎。 ②纖鉤:新月影,如鉤。 ③水花:水邊紅蓼(liǎo),也叫水蓼,莖葉呈紅色。 【譯文】 清澈明凈的水面仿佛像是一面銅鏡,天氣雖然寒冷也無人來收。美人呆呆地坐在水池旁邊,好象是在垂釣整理倒映水中的纖纖彎鉤。清輝朗月映照著寂寥的池閣,夜里陣陣的涼意令人感知到秋天的來臨。江燕呢喃著雙雙向南飛,我和戀人在清晨中依依不舍地分手話別。江邊水面上曾經艷紅的蓮荷已經凋謝了,仿佛春天的美景已經消逝了。瑟瑟秋風吹拂著天井邊的梧桐樹,聲聲葉片仿佛都在發愁。 【譯文二】 波面如銅鏡遺落在冷夜沒有人收,水中彎月像美人垂釣扔下的魚鉤,池閣月夜冷寂方知已經入秋。 江燕話歸時我們在拂曉告別,水上紅蓮凋謝春光從此罷休,西風瑟瑟井邊梧桐落葉先發愁。 【評點】 本篇為西湖秋夜懷人之詞。全詞造境清奇,情意深永。 上片寓情于景,繪出西湖秋夜清冷凄寂之景,奇幻優美。當時波平如鏡,月影在水,而詞人只覺得梧桐葉落聲陣陣,一派秋意,生動描繪了一幅清冷寂寥的秋景圖。“冷不收”是詞人的刻意之言,說銅鏡被遺落在凄冷的夜晚沒有人收。“玉人垂釣理纖鉤”營造了一個虛幻美麗的景象,寫詞人看見月亮倒映在湖水中,湖面竟然出現了一位“玉人”。這位玉人就是傳說中的月宮美人嫦娥。月亮是真實的景物,而湖面的“玉人”是虛假的,這一真一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顯出詞人的想象力非常豐富,而且具有人情味。最后一句說池閣月夜冷寂方知已經入秋。“月明池閣”,點明詞人身在池閣,欣賞月明西湖之景,而“夜來秋”寫出詞人在池閣上輾轉難眠,只感到陣陣秋風襲來,分外奇寒,暗喻內心的凄涼。 下片回首當年與情人離別的情景,以西風井邊梧桐落葉的蕭瑟景色渲染悲涼氣氛。造境清奇,情意深永。詞人與情人在拂曉告別,看見湖水上的紅蓮都凋謝了,瑟瑟的西風吹得梧桐葉紛紛掉落。詞人取江燕、水花的意象,描繪了一個勞燕分飛,花自飄零人自悲的凄慘景象。“水花紅減”描寫了西湖水面上嬌艷的荷花凋敗的景象,感嘆時光的流逝,暗含對情人的相思之情。最后一句寫景,卻不僅僅是寫景,景中見情,將詞人悲切的心情刻畫得入木三分。“先愁”是指梧桐葉在人之前愁苦,暗寓詞人對飄零身世的深深感慨。 [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詞。上闋寫玉人佇立池邊,悵望一彎纖月,妙在不寫抬頭望月,而寫凝望水中之彎月。無限情思,俱從倒影中映出。下闋抒情,卻不從眼前景入筆,而是從與江燕曉別寫起,再嘆紅減春休,最后歸到西風吹拂梧桐深林的深夜,回應上闋“月明池閣夜來秋。”寫景清麗,回環往復。頗有清空之氣。誠如周濟所言:“夢窗每于空際轉身,非具大神力不能。” 這是一首寫景懷人詞。上片寫秋景,波平如鏡,月影在水,而詞人只覺得風梧聲聲,一派秋意。生動地描繪出秋夜清冷寂寥之景,陳洵在《海綃說詞》里說:“‘玉人垂釣理纖鉤’是下句倒影,非謂真有一玉人垂釣也。”“纖鉤”指月,“玉人”言風景之佳,形容倒映水面的一彎新月,奇幻幽美。“月明池閣”乃“下句醒出”。下片回首當年與情人分離話別時的情景,只是輕輕地將筆一點即止,而側重以“水花紅減”抒發美好事物難以永駐的悵嘆。末句以秋風吹梧葉的蕭瑟景象渲染悲涼氣氛,表現悲秋懷人的哀思?;\罩全詞的,便是這樣一種凄涼的色調。全詞意境朦朧而清奇,情深而意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