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誰向椒盤簪彩勝?整整韶華,爭上春風鬢。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 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 【注】 ①詞人罷職閑居上饒,作此詞時49歲,此前兩個月,太上皇趙構駕崩,孝宗即位。 ②椒盤:舊俗,正月初一各家以盤盛椒進獻家長,號為椒盤。 ③彩勝:即幡勝。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綢為春幡,或懸于家人之頭,或綴于花枝之下,以為戲。 ④整整:詞人家中婢女。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蝶戀花”是詞牌,“戊申”是干支紀年,“元日”指每年的立春之日,“席間作”指在宴席中寫了這首詞。 B.“爭上春風鬢”寫了整整等人爭著從椒盤中取出春幡,插上兩鬢的熱鬧景象,這觸發了詞人一系列聯想。 C. 這首詞的上片通過節日里眾人的歡樂而自己索然無味的描寫,反襯出了詞人與眾不同的感傷情懷。 D. “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的意思是花開晚了讓人等得不耐煩,開早了又讓人擔心它很快凋謝。 E.這首詞寫了作者從節日的喜到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到借問花期的恨,到花期已定的喜,到風雨無定的愁的復雜心理變化。 2.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A(2分) E(3分)(A “元日”指正月初一;E項錯在“喜”,這首詞作者通篇只有憂愁感傷,沒有歡喜快樂) 2.(1)對人生飄搖不定的感傷之情?;ㄊ率⑺?,時光更替,詞人數度宦海沉浮,多年被迫閑居,身不由己。(2分) (2)對國事未來的憂慮之情。詞人一生力主抗金,皇帝更替,期許朝廷改變偏安政策,春天花期已定的自然現象和國事風雨的“無憑準”使人難免憂慮。(2分) (3)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苦悶之情。大自然的節候推移、眼前江山破碎和渴望收復失地、統一國家大業所構成的矛盾使作者憂心如焚。(2分) 注釋 ⑴蝶戀花: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稑氛录贰稄堊右霸~》并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趙令畤有《商調蝶戀花》,聯章作《鼓子詞》,詠《會真記》事。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⑵戊申:即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元日:正月初一。 ⑶椒盤:盛有椒的盤子?!稜栄乓怼罚?ldquo;后世率以正月一日以盤進椒,號椒盤。”彩勝:即旛勝?!独m漢禮儀志》:“立春之日,立青旛于門外。” ⑷整整:人名,是辛棄疾所寵愛的一位吹笛婢,詞中以之代表他家中的年輕人。韶華:青春年華。 ⑸借問:詢問(花期)。 ⑹花期:花開的日期。暗指作者時時盼望的南宋朝廷改變偏安政策,決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⑺無憑準:靠不住。 參考譯文 新的一年來臨,正當美好年華的整整等人,爭著從椒盤中取出春幡插上兩鬢,春風吹拂著她們頭上的幡勝,十分好看。我不是不喜歡春天,而是那種生活早已成為的遙遠回憶,往日為了花期而常把春天雖怨恨。 今年春未到時我就開始探詢花期,但花期短暫,開晚了讓人等得不耐煩,開早了又讓人擔心它很快凋謝。今年是元日立春,花期應可定,可是開春之后風風雨雨尚難預料,誰知這一年的花開能否如人意? 賞析 這首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年)。當年正月初一恰逢立春之日,辛家的少男少女們歡樂異常,喜度春節。自然界的節候推移,觸發了力主抗金的辛棄疾滿腔的憂國之情。這一年辛棄疾已四十九歲,算起來他渡江歸宋已經二十七個年頭了,離被劾離官閑居也已五年余。南歸二十七年來,辛棄疾無時不盼望恢復大業成功,可是無情的現實卻使他一次又次地失望了。此時辛棄疾雖罷職閑退,卻須臾不忘國事,為收復失地、祖國統一大業憂心如焚,因而他在春節的宴席上揮毫寫下這首小詞。 詞中將人們慶立春的熱鬧與詩人的憂傷形成對比,借春天花期未定準的自然現象,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國事與人生未來的憂慮。全詞通篇比興深婉,含而不露,將政治上的感受和個人遭遇的愁苦表達得十分深沉感人。 此詞寫了辛棄疾當時的一種感受,詞借春天花期沒定準的自然現象,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國事與人生的憂慮。這也是辛詞善于以比興之體寄托政治感慨的一個特點。 這首詞的上片,通過節日里眾人熱鬧而自己索然無味的對比描寫,表達了自己與眾不同的感傷情懷。首三句“誰向椒盤簪彩勝?整整韶華,爭上春風鬢”,說的是當時民間春節風俗。舊俗,正月初一日各家以盤盛椒進獻家長,號為椒盤。宋代士大夫家亦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為小旛,謂之春旛,或懸于家人之頭,或綴于花枝之下,或剪為春蝶、春錢、春勝等以為戲。這里通過描寫節日里不知憂愁為何物的年輕人們的歡樂,來反襯自己“憂愁風雨”的老年懷抱。四、五兩句:“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筆鋒一轉,說明自己并非不喜歡春天,不熱愛生活,而是痛感無憂無慮的生活對于自己早已成為“往日”的遙遠回憶。并且,其不愛春天熱鬧的原因還有更深的意義:在過去的歲月里,作者歲歲苦盼春來花開,可年復一年,春天雖來了,“花”的開落卻無憑準,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沒有春天一來就高興的舊態了。顯然這里一個“恨”字,已不是簡單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 詞的下片,承上片之末“恨”字而來,專寫作者對“花期”的擔憂和不信任。字里行間,充滿了怨恨之情。這種恨,是愛極盼極所生之恨。綜合起來,“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這五句是表達如下一個連貫的思想過程:作者急切盼望春來,盼望“花”開,還在隆冬就探詢“花期”;但花期總是短暫的,開晚了讓人等得不耐煩,開早了又讓人擔心它很快凋謝;這一年是元日立春,花期似乎可定,可以不像往年那樣“為花長把新春恨”了,可是開春之后風風雨雨尚難預料,誰知這一年的花開能否如人意?作者在這里寫的雖是自然界的變化,實際上是在曲折地表達了對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懷疑、又擔憂,最終還是熱切盼望的矛盾復雜心情。作者之所以會有如此纏綿反復、堅凝執著的心理呢?就是因為他心中有抗金復國這一項大事業!所謂“花期”,即是作者時時盼望的南宋朝廷改變偏安政策,決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在正月初一這樣的節日,人們忙著慶賀這個雙喜的日子。尤其是年輕人,更是天真爛漫,興高采烈,歡呼新春的到來。但是,這樣的節日場景,對于長期削職閑居,壯志難酬的辛棄疾來說,無疑是別有一番滋味,眼看著這一派歌舞升平的氣象,卻怎么也樂不起來。 就在他寫此詞前兩個月,太上皇趙構死了,這對于恢復大業也許是一個轉機。如果宋孝宗此后善作決斷,改變偏安路線,則抗金的“春天”必將到來??墒卿J氣已衰的孝宗此時已無心于事業,趙構剛死,他就下令皇太子趙惇“參決國事”,準備效法宋高宗傳位于太子,自己當太上皇享清福了。由此看來,“花期”仍無定準,“風雨”也難預料。上饒離臨安不遠,作者想必已聽到這一消息。而他在詞中所感嘆的“花期”無定、“風雨”難料,也是由此而發。通篇此詞,作者比興結合,含而不露,十分自然地表達了他政治上的感受和個人遭遇的愁苦復雜的心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