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青山招不來,偃蹇②誰憐汝?歲晚太寒生③,勸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被誣罷官,長期閑居于上饒城北的帶湖之畔。西巖就在上饒城南,風景優美。這首詞是他閑居期間的記游之作。②偃蹇:高聳,傲慢的樣子。③生:語助詞,無義。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 詞人欲招青山,而青山不來,于是責怪:青山你如此傲慢,有誰會再來喜歡你? B. “歲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以理解為人內心的寒。 C. 下片著重寫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勸我溪邊住”,又展示明月與詞人的情誼。 D. 這首詞中,作者寄情山水,與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輕松愉快。 2.本詞刻畫了怎樣的詞人形象?請概括回答并結合詩句加以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D 【解析】D項“心情輕松愉快”錯誤。 2.本詞刻畫了憂國憂民、傲岸高潔的詞人形象。雖然詞人心懷天下,但遭受排擠,閑居深山,獨游西巖,無人理解,無人賞識。夜不能寐、獨誦《離騷》,表現出屈子一般憂國憂民的情懷;“偃蹇”的青山、高潔的明月,都與詞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見詞人胸懷之磊落高潔。 【解析】試題分析:此題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注意詩下的注釋,詞人辛棄疾的資料;然后抓住對形象的描寫手法,來分析人物的特征。“聽讀《離騷》”,表現出屈子一般憂國憂民的情懷;“偃蹇”的青山、高潔的明月,都與詞人惺惺相惜,可見詞人胸懷之磊落高潔。 簡析 作者通過對青山明月的描寫,暗示了自己高潔的品行,借讀《離騷》,抒發了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孤憤之情。 辛棄疾一生渴望收復中原,卻屢遭投降派排斥和打擊,不為朝廷所用,不得已閑居鄉里,“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這滿腔憂憤之氣,很難用一二句話表達出來,借用屈原的《離騷》,恰好充分地表現了作者的心情??此菩攀帜閬?,不留痕跡,卻顯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輕輕一筆,就使全詞的主題思想迅速得到升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