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②。似楚江暝宿③,風燈零亂④,少年羈旅。 遲暮,嬉游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⑤。旗亭喚酒⑥,付與高陽儔侶⑦。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⑧?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注釋] ①瑣窗寒:周邦彥創調,因詞有“靜鎖一庭愁雨”、“故人剪燭西窗語”句,故取以為詞調名。 ②剪燭西窗語: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更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③暝(míng):日落,天黑。 ④風打零亂:杜甫詩:“風起春燈亂。” ⑤禁城百五:據傳,冬至節后一百五日,為“寒食”節,禁火三日,清明始以榆火燃薪。“禁城”:全城皆禁火。 ⑥旗亭:市樓,有旗立于上,并設酒肆,為唐宋時文人墨客游憩之所。 ⑦高陽儔侶:高陽酒徒的朋友。 ⑧小唇秀靨:李賀詩:“濃眉籠小唇”,又“晚奩妝秀靨”,寫女子美貌。 【譯文】 濃暗的柳蔭里烏邪噪,身穿單衣我孤獨佇立,那小窗簾朱紅門戶令我魂牽夢系。白桐花覆蓋了半畝濃蔭,靜靜地閉鎖了滿院的愁雨。愁雨淋灑著空階,夜色將盡還有淅淅瀝瀝,何時故人重逢,該聚首西窗剪燭花傾訴知心話語,像漂泊楚江夜宿,江舟燈火在風雨中凌亂地點點閃閃,自少年時代便羈旅艱難。而今年邁已暮年。眼下的嬉游勝覽,還有商店施舍正是禁火元煙,京城里迎來寒食三天。旗亭的呼酒放縱,都付與高陽酒徒們去豪飲狂歡。我只想念那座東園,春風桃李自然是一派繁花絢粒,不知那櫻唇小巧、酒渦秀美的人而今是否康???到我歸去時,定還有殘春未落的花落的花瓣,她也會攜來美酒佳肴款待遠方的歸客,重溫青春的歡悅和溫暖。 【譯文二】 柳陰深處老鴉啼鳴,我身穿單衣久久站立,卷起房內窗簾向外注目。桐花開滿半個庭院,靜靜地鎖住了一庭愁雨。雨灑石階,到夜深還不停,多想和老友在西窗剪燭共語。就像過去在楚江夜宿,江風吹得燈光亂晃,少年羈旅的情事歷歷在目。 如今已至暮年,嬉游在京城客舍,正趕上寒食節禁煙,時間是一百零五日。只好旗亭喚酒,讓寂寞時光和酒友共度。不知東園桃李自春以來,像美人唇邊酒窩般的花還開否?到我歸去時,定還能見到殘花,等待和客人在酒宴相聚。 【評點】 這是一首暮春感懷,抒發悲愁的羈旅詞。 上片寫景抒情。起首三句交代時間和詞人當時的生活環境。景中含情,營造出一種悲涼的氛圍。晚春節氣,傍晚時分,柳暗鴉啼,主人公面對此情此景,怎不立生愁緒?“桐花”兩句融情于景,把詞人的愁緒渲染得呼之欲出。“灑空階”兩句從虛到實,淅瀝的雨聲讓詞人倍添愁懷。暮雨瀟瀟,客館中孤燈殘夜,個中愁苦,人何以堪。這樣的情景,讓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昔日美好的時光,簾幕之內,與佳人共剪西窗之燭。結尾三句,從眼前孤燈想到昔日羈旅。句式一收一放,映現出詞人飄零的身世,悲傷之情油然而生。 下片寫詞人佳節思鄉。“遲暮”六句,視角又轉回到現實之中。遲暮之年的詞人,仍然他鄉做客,飽受羈旅之苦。“想東園”三句,詞人的思緒由年邁的自己,想到家鄉的桃李、故園的佳人,把滿腔愁思轉化成具體可感的思鄉之情,他猜想那故園之中,已經又是一番桃李爭春,春光大好,而那個自己心儀的、面若桃花的佳人,不知是否還在?詞人的筆觸越真實、細膩,越說明他心中情感的真切。結尾兩句,寫詞人歸心似箭,尚未啟程,就已經開始設想歸家的情景了。等到歸家之時,雖春意闌珊,但定有殘花駐留枝頭,自己一定要好好欣賞一番。 這首詞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回旋跌宕,如夢似幻,把詞人從少年到老年的一生際遇和心境描繪得空靈縹緲,別具一種朦朧的美感。 [賞析] 此詞抒寫年老遠游思念家鄉的凄涼感受。上闋寫詞人聽到戶外雨聲,昔日愛妻在西窗前剪燭私語的情景又現眼前,宛若自己少年時代身處雨夜的孤舟之中也是這樣風燈零亂、夜雨止宿。少年遠行,老年羈旅,心情一樣的蕭索。下闋回到眼前:地點又是昔日的“嬉游處”,但卻今非昔比:全城在過寒食節,眼前一片蕭瑟。今日凄涼與昔日“嬉游”的強烈反差,更令人傷感心痛,于是往旗亭買醉,以麻醉自己劇烈的心痛。“想東園”三句是對家鄉現況的廟想,昔日常去的東園,現在該是桃李爭妍,春1色滿園了吧!“小唇秀靨”的伊人如今還在不在?最后三句設想歸去,人已遲暮,春正遠去,殘英遍地,只能花下酣醉,排解郁結。全詞就是在忽此忽彼的時空轉換中,吞吐復雜心緒。全詞字句典雅,巧妙化用前人詩句而無雕琢之痕。 這是一首抒發羈旅情懷的作品,為詞人晚年時于 寒食節對雨思鄉之作。這首詞千轉萬折,感情復雜微妙,有對羈旅生活的厭倦,有對年華流逝的痛惜,有對家鄉故里的思念,有對故友舊朋的懷念,還有對情人的戀,在結構上移步換景“一步一境”。上片描寫旅思宦情的凄苦狀況,前五句以抒情主人公獨立小屋面對滿天春雨的凄苦情景,烘托出主人公的寂寞情懷。“楚江”以下三句由今思昔,將少年旅況之凄楚與目前情景相勾連,拓展了時間性,顯示出大半生都很凄涼的情懷。過片再寫眼前之況,將他人的冶游豪飲與自己的百元聊賴相對比,并由此引出對故園春色的思念。“故人剪燭西窗語”一句是以昔日之歡情襯今日之惆悵,這也是周邦彥慣用的手段,使虛實相映,苦樂相襯。此詞以在外游子之孤單,回憶故鄉之美好,來將思鄉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蕩氣回腸。 上闋寫詞人聽到戶外雨聲,昔日愛妻在西窗前剪燭私語的情景又現眼前,宛若自己少年時代身處雨夜的孤舟之中也是這樣風燈零亂、夜雨止宿。少年遠行,老年羈旅,心情一樣的蕭索。下闋回到眼前:地點又是昔日的“嬉游處”,但卻今非昔比:全城在過寒食節,眼前一片蕭瑟。今日凄涼與昔日“嬉游”的強烈反差,更令人傷感心痛,于是往旗亭買醉,以麻醉自己劇烈的心痛。“想東園”三句是對家鄉現況的廟想,昔日常去的東園,現在該是桃李爭妍,春色滿園了吧!“小唇秀靨”的伊人如今還在不在?最后三句設想歸去,人已遲暮,春正遠去,殘英遍地,只能花下酣醉,排解郁結。全詞就是在忽此忽彼的時空轉換中,吞吐復雜心緒。全詞字句典雅,巧妙化用前人詩句而無雕琢之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