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釋] ①關河令:其音多哀怨。 【譯文】 秋天天氣反復無常,時陰時晴,天色開始變得昏暗,滿庭院一片冷清。我一個人呆呆地立在秋風中,靜靜地聽著帶有涼爽的秋聲。云色暗下來,卻沒有大雁來來往往的身影,只能聽到一聲一聲凄涼聲音。夜半深更,人們都已散去,天地間悄無聲息。屋子里,只有一盞孤燈照著空蕩蕩的屋子。我的酒意已經清醒,伴著這忽明忽暗的孤燈,一個人怎樣能度過,這漫漫的長夜熬到天亮的時候? 【譯文】 時陰時晴的秋日又近黃昏,庭院突然變得清冷。佇立在庭中靜聽秋聲,茫茫云深不見鴻雁蹤影。 夜深人散客舍靜,只有墻上孤燈和我人影相映。濃濃的酒意已全消,長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評點】 本詞為秋夜旅途傷懷之作。全篇以時間轉換為線索,表達了深秋時節詞人孤寂凄涼的心情。詞人本來是要寫情,卻把大量的篇幅用在寫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間都突出了他的孤獨之感。 上片描寫陰沉凄清的秋景秋聲,抒寫凄涼的心情。首句平鋪直敘,用白描手法描繪了一副陰雨連綿的深秋景色。即使偶爾放晴,也難免讓人覺得凄清,這不就是詞人心境的真實寫照嗎?一個“時”字,表明陰天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暫晴實在少見。接下來的一句突然來了個大逆轉,突出了詞人的感情,并揭示了凄冷的原因。“佇聽寒聲”兩句寫得含蓄生動。寒聲是指深秋時節,在蕭瑟的寒風下,萬物發出呻吟。在這里,詞人把凄涼的景色和悲涼的心情融合在一起,景中見情。詞人靜靜地站在客舍的庭院中,內心無比孤寂,越發思念遠方的親人。接下來的兩句寫佇立在庭院里,靜靜地傾聽秋天的聲音,內心卻始終不能平靜下來,反而因為深重的濃霧更加愁苦了。在濃霧下,只能聽見大雁凄厲的哀鳴,卻看不見大雁的影子,于是愁更重了。大雁是古代傳信的使者,可詞人竟然連使者的影子都沒見到,其殷殷的期待之情和深深的失望之情不明而喻。 下片描寫夜深人靜時主人公在孤館獨對寒燈,極寫其孤獨寂寞。“更深人去寂靜”承上啟下,并把詞的意境推進了一步,感情加深了一層。“人去”二字乍一看顯得非常突兀,卻道出了旅伴之間的聚散無常,更加渲染了遠離家鄉親人的凄苦。同時,“人去”二字和下面的孤燈和酒醒相照應。聚會結束后,人們都回家和家人團聚了,這和他的形單影只、孤獨寂寥形成鮮明的對比,氣氛更加凄涼。為了排遣這孤獨,只有借酒消愁了。但酒醉后終會醒,孤寂依然,這漫漫長夜又該如何打發呢? 本詞語言樸實,構思新穎,結構嚴謹,音律和諧,格調清峭,哀婉深永。 【賞析】 本詞抒寫人在異鄉之苦,取境典型。上片開頭兩句描繪一個多陰少晴的秋景,而且已近昏暮。這情景與旅人的苦悶迷茫的心境極為相似。景為情取,情借景觀,主體心境與客觀景物相契合,這便是常說的意境。下兩句寫獨立聽寒聲,這寒聲是否就是云深處的雁鳴,處于兩可之間。但旅人百無聊賴的神情卻表現得極為充分。下片開頭說“人去”后的寂靜。上片無人,下片忽而有人,有些突兀。此人是何人?情人,朋友,均不是,乃陌生的旅客也。人獨自在外投宿,最難耐的是寂寞,所以,盡管是陌生人,只要住在一起,便可相互搭話聊天,互相均可得到些許慰藉。但夜已深,那些人也離去,故更感到凄涼孤獨。只有孤燈映照著空屋而已。"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原來曾借酒澆愁,到深夜酒意已盡,怎以挨到天亮呢?時間越來越長,然苦越來越深,情和景同時推進。取境典型,結句直接抒情。全詞以時間為線索,章法縝密,構思嚴謹。感情步步推進,格調清峭,情味淡永。 這首小令系悲秋之作。聲瀟瀟,卻無鴻雁傳書,期盼落空,寒意逼人。寫夜深人去,惟孤燈作伴,以酒澆愁愁更愁,漫漫長夜孤苦難,李清照《聲聲慢》一詞“冷冷清清”,“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等境界,似從中看到借鑒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