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 臺上披襟,快風一瞬收殘雨。柳絲輕舉,蛛網黏飛絮。 極目平蕪,應是春歸處。愁凝佇,楚歌聲苦,村落黃昏鼓。 1.上片“柳絲輕舉,蛛網黏飛絮”一句絕佳,請簡要賞析。(5分) 2.請簡析,全詞塑造了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6分) 參考答案 1.兩句集中寫景。柳絲飛舞飄蕩,蛛網黏住了空中飄浮的游絮。詞人借景抒情,以景顯情,又以“柳絲”“飛絮”自喻,抒發了自己羈滯他鄉的愁苦心情。(內容分析1分、手法2分、感情2分,也可從煉字煉句、意象意境等角度賞析) 2.全詞塑造了一個謫宦楚地、凝佇望歸、愁苦郁悶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暮春時節,詞人登臺遠望, “披襟”臺上、“極目平蕪”、長久“凝佇”,詞人看到快風殘雨、柳絲飛絮的凄涼景象,聽到黃昏村落歌鼓之聲,內心不禁產生凄苦的情緒。(內容概括1分,手法分析2分,形象概括3分) 二 1.上片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請簡要分析。(5分) 2.下片抒發了什么感情?這種感情是怎樣抒發的?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描寫了雨過天晴后的景象。(1分)前兩句寫詩人站在臺上,快風吹來,掀開了衣襟;(2分)然后用比擬的手法寫快風二下把殘雨收拾得干干凈凈。第三、四句,寫柳條在風中飄飛,柳絮飛落在蛛網上。(2分) 2.下片抒發了宦游(或思鄉)的愁苦之情。(2分)一是用上片雨過天睛的景象反襯下片抒發的愁苦之情,(2分)二是用凄苦的楚歌聲和黃昏時村子里沉悶的鼓聲來正面襯托愁苦之情。(2分) 賞析 《點絳唇·臺上披襟》,是宋代詞人周邦彥詞作。全詩風格哀怨沉緩,詞語婉轉凄涼。這首詞是周邦彥詞風轉變的標志 此詞和《少年游》當系同時。清真從廬州教授轉荊州,次年三十五歲?!渡倌暧巍吩~云:“南都石黛掃晴山,衣薄耐朝寒。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而今麗日明如洗,南陌煖雕鞍。舊賞園林,喜無風雨,春鳥報平安”。龍沐勛《清真詞敘論》稱他“教授廬州,旋復流轉荊州,佗傺無聊,稍捐綺思,詞境亦漸由軟媚而入于凄惋。例如《少年游》(荊州作)……看似清麗,而弦外多凄抑之音。”這里,實際上是清真詞風在到荊州之后有了改變,從綺艷變為清麗。這首詞表現得更為突出。詞一起即有人物出現,“臺上披襟”,當系作者自已。這時是“快風一瞬收殘雨”,眼前風光就是如此。風而言“快”,雨而稱“殘”,一眨眼間換了景象,是快鏡頭。但是這一剎那間過后,觸目是“柳絲輕舉”,這是一般春景寫法,而“蛛網黏飛絮”,則細致入微。春天晴空中常有游絲飄浮,柳絮則似飛舞雪花,這兩件景物都是捉摸不定的,同樣飄蕩的,而 “蛛網黏飛絮”,兩個飄蕩的東西聯系在一起了。非細心人觀察不到,非有心人不能知其別有懷抱。周邦彥曾嘆息“荊江留滯最久”(《齊天樂》),這當然是借蛛網(也即游絲)、飛絮來隱喻己身之漂泊不定的。上片是起一句寫動作,三句寫景,景中皆有情。下片首句“極目平蕪”,是承上片首句“臺上披襟”而來,是縱目遙望,是真景,然后設想著春之歸處,則是虛象,一實一虛,興意無窮。但漂泊之人再也忍受不住了,點出“愁”字,而又呆呆地站著、望著,是“愁凝佇”。詞意陡轉,而筆力千鈞。站著、望著還沒有完,又加上聽著,從愁到苦,是“楚歌聲苦,村落黃昏鼓。”聽歌本為作樂,而是聞楚聲不樂而苦,是反襯寫法。猶未完了,再添上一句“村落黃昏鼓”,這句寫景物色聲,是單純寫景嗎?當然不是。村落本是靜境,黃昏點明令人愁苦的時光,一“鼓”字,又是音響動人,當然更延續了“楚歌聲苦”。 這首詞,有時明快,有時凝重,而意緒之翻騰,聲情之轉折,實具有沉郁頓挫之妙,周邦彥的詞風當是以在荊州時為轉折點的。
|
||||||